常媽媽過來是因為敏柔皇后的後事了結後,雖然新君念她伺候敏柔皇后一場,有意封個誥命讓她回家族裡享清福去,但她從少女時代跟著皇后,主僕相處了幾十年,跟血脈親人也差不多了。
偏皇后去得突兀之極,常媽媽到現在感情上都接受不了,實在定不下心回家,所以提出想繼續伺候敏柔皇后的後人——正好東宮新立,東宮的孩子身份變換、惠王府跟敬王府的嫡出子女接過來,都需要補充人手。
她這樣忠誠度沒問題、要經驗有經驗要資歷有資歷的老人,秋曳瀾正缺著,當然不會朝外推,很謙恭的跟她說了會話,決定讓常媽媽代替周媽媽,接手照顧江景琅。
這安排雖然給足了常媽媽面子,又給江景琅弄了個足夠鎮住場子的忠僕,讓秋曳瀾往後也能少擔心長子被近侍坑了,但對於被換下來的周媽媽而言,難免就尷尬了。
不過秋曳瀾早有算計,請了周媽媽到跟前,推心置腹的告訴她:“媽媽為沒了的母妃,還有我,忙碌了大半輩子。如今蘇合也有孩子了,您再跟著我的話,我心裡實在過意不去!”
周媽媽就蘇合一個親人,雖然說蘇合就嫁在京裡,她平時得空都可以去探望,蘇合閒了也會來看她,但到底不如住在一起天天相見的方便。
被秋曳瀾這麼一說,想想看著長大的這位小郡主如今貴為太子妃,膝下子女齊全,確實沒有太多需要自己的地方了,這會回去享幾天清福,也沒什麼不放心的。所以秋曳瀾勸了幾句,她也就答應了。
秋曳瀾當然不會讓心腹空手而去,特意上表跟公公給周媽媽求個誥封——她上表時想著公公應該不會在這等小事上駁自己面子,卻沒想到新君比她想的還要慷慨,竟然直接讓人把鳳印送了過來:“陛下說,如今後宮無主,太子妃娘娘既是冢婦,可效仿敏柔皇后當年,代掌此印!”
這話說的也是事實,新君日理萬機,哪有功夫老去批准封個小小誥命這種雞毛蒜皮事?
但對於一大票覬覦後宮空虛的人來說,實在不是好訊息——效仿敏柔皇后當年,敏柔皇后做太子妃時,陶皇后是在了有段時間的。但鳳印卻一直讓敏柔皇后拿著,原因是因為陶皇后年紀大了,身體又不好,始終不能視事。
如今新君提到敏柔皇后,難道他出孝之後,後宮即使有所充實,鳳印也仍舊讓太子妃拿著?
由於東宮已立,有志於投資新君後宮的人認為新君再立繼後的可能性是不大了。不過沒有後族身份不要緊,有寵愛、能吹上枕頭風就成。
但現在新君把鳳印給了兒媳婦,顯然即使再納人,也不會太抬舉。這位皇帝年紀是不輕了,但還沒到老糊塗的時候,既然作了這樣的決定,想靠美色改變他的想法,怕是不容易。
這讓盼星星盼月亮似的盼著新君出孝,好把打扮漂亮的女兒送進宮的人家都非常失望。
而新君對於儲君夫婦的扶持還不僅僅體現在鳳印的處置上——這一年結束,次年開了春,改元建嘉。
從新君被改稱建嘉帝的江天馳,就藉口磨礪太子,令江崖霜監國,自己雖然依舊上朝聽政,卻極少發表意見,大部分奏章都是讓太子看過之後再轉給自己。
這種情況下,連最遲鈍的人也反應過來,早幾年前建嘉帝寵愛惠郡王——現在是惠王的真正緣故:“開國之君的通病,可共患難而不可共富貴。又想要面子,不肯直接擔上殘害功臣的名聲,所以借膝下子嗣玩一出把戲,等把想殺想辦的都殺了辦了,自然也就露出真面目了。只可惜永義王那些人被耍得團團轉,到死怕都難閉眼!”
當然永義王那些人死的死、流放三千里的流放三千里,在京城這塊地方也沒人有興趣多談他們。整件事情最值得被惋惜的還是惠王:“一般的嫡出子,惠王還是嫡長子呢!就算不如太子爭氣,可當年要沒惠王在敦王手裡吃的虧,後來昭德爺怎麼會汲取教訓,把太子殿下護得風雨不透?”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長子長女向來就是吃虧的那個,惠王殿下也真是苦命!”
大眾總是同情弱者——當年建嘉帝偏疼長子,打壓江崖霜一家時,雖然很多人都因此不敢跟他們來往了,但暗中輿論一直都是傾向他們的。主流的意見就是建嘉帝犯糊塗了,哪有放著才貌俱佳文武雙全的嫡幼子不立,去立惡名滿朝野的嫡長子的道理的?這還要不要大秦的千秋萬代基業了?!
現在江崖霜正式冊立太子,而且在建嘉帝的支援下地位越來越穩固。江崖丹雖然也封了王,而且很受禮遇,但不知不覺中,輿論卻又偏向了他:“聽說惠王的嫡子嫡女如今都養在東宮?”
“說是因為敏柔皇后的孝期,惠王府現在沒有女主人,太子妃憐惜侄子侄女,不但惠王的嫡子嫡女,連敬王的嫡子嫡女都接去了東宮撫養。”
“倒是好算計!這兩個王府的女主人,死得可是蹊蹺!聯絡前後經過,八成跟太子妃脫不了關係!偏這兩位都有親生骨肉留下來,不擱眼睛跟前看著長大,確實難以放心!”
“可不是?尤其是惠王嫡子,那可是陛下跟敏柔皇后撫養過的。論排行還在東宮嫡長子之前!這樣的侄子不放眼皮子下面,怕是太子夫婦睡都睡不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