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54年,齊威王三年。一直沒有作為的齊威王,終於在淳于髡的提醒下,決定出手了。經過三年的“大智若愚”,他基本上掌握了齊國臣子的情況,誰是忠誠、誰是奸佞小人。
在這三年時間裡,經過他暗中操作,在死忠的誓死保衛下,齊國最終沒有亂,沒有被奸佞小人給推翻。現在!到他出來振興國家的時候了。
當時的齊威王,還沒有稱王。
他與淳于髡之間,也有“一鳴驚人”的故事。春秋戰國歷史上,有兩個一鳴驚人的典故。一個是楚莊王,一個是齊威王。楚莊王早於齊威王,齊威王一鳴驚人的故事,可能是淳于髡套用楚莊王的故事。
《滑稽列傳》有記載,大概的意思是:淳于髡問齊威王道:“大王,國中有大鳥,棲息在大殿之上,三年不飛不鳴,您知道這是為什麼嗎?”齊威王回答道:“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齊威王執掌朝政後,第一個要整治的,自然是獵豹隊。
獵豹隊雖然對田氏齊國有功,可也是個禍害。獵豹隊的後臺硬,是田氏的死忠,勢力龐大。因為忠誠于田氏齊國,所以歷代君王都依賴於它,卻又受制於它。最後!讓歷代君王處於尷尬的地位。
齊威王要想全面接管齊國,必須剷除獵豹隊中的餘孽,把管理獵豹隊的大權拿回來。
因為獵豹隊根深蒂固,歷代君王想剷除都不敢剷除,生怕好事變成壞事。本來!獵豹隊的真正幕後人是死忠。可你要是逼迫狠了,也許就反了。所以!一直不敢動。
現在!獵豹隊的幕後死忠死得差不多了,只剩下死忠的後代子承父業繼續掌控。其他主要成員,都不足為患。
齊威王認為死忠是死忠,死忠的後代就不一定再願意做死忠。正如自己的祖上一樣,以前也是陳氏齊國的死忠。可後來!多少代以後,到了他祖父田成子時期,就逆反了,把陳氏齊國給“竊國”了。
竊國者侯這個典故,就是這麼來的。
所以!齊威王認為:到他時期,祖父的死忠死絕後,就應該對不是死忠還操蛋的死忠的後代下手。你不下手,他們就有可能把你的田氏齊國給“竊國”了,重複昨天的故事。
死忠時期是有功勞,能給子孫庇廕。可被庇廕的後代想謀反,你就不能再看死忠的面子。死忠一旦死了,就要對那些想逆反的後代下手。
這一年!也就是前354年,趙國趙成侯還是不聽勸阻,入侵魏國的盟國衛國,報當年攔路之仇,奪取漆及富丘兩地。
其實!趙成侯攻打衛國不僅僅是為了報仇,他也是在效仿魏國的魏惠王,想從衛國撈一些油水,發一下戰爭財。
當時的趙國,很富有。白圭的商隊來回都要經過趙國,給趙國帶來了豐厚的關稅。結果!趙成侯就有些坐不住了。先是要攻打衛國,可在原國公等人的死勸下,放下了。
可他手頭上有了點錢,就跟現代的年輕人一樣,想冒個泡。
沒有攻打衛國是不是?那我就修建宮殿。
不折騰都不是人!
不作死,就不會死!一樣地道理。
趙成侯就開始折騰起來了。原國公等人不讓他攻打衛國,他就折騰起來建宮殿。
偏偏在這個時候,魏國又送來了“榮椽”。
榮椽,也就是白圭讓秦國賄賂給魏國的那些帶花紋的木頭。
在魏國使臣的巧舌如簧下,趙成侯以為自己很牛比,就把宮殿往最豪華上面建。結果!國力很快就跟不上來了。
趙成侯預感到資金周圍不過來,又不服輸,就開始鋌而走險,攻打衛國,想學魏惠王,透過戰爭來掠奪別人的財富,別人的勞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