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鞅,也就是後來的商鞅,歷史留名的商鞅,“商鞅變法”的商鞅。在成為商鞅之前,世人都稱他為衛鞅。因為是衛國人,所以叫他衛鞅。也有人叫他公孫鞅,他複姓公孫。
衛鞅是法家學說思想的代表人,信仰的是法。認為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一切都必須依法行事,不能逾越。在他還沒有出仕當官之前,就對律法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並且!結合社會現實制定了全套法律條文。帶著這些法律條文,他開始尋找出仕做官的機會,一展才華。
可遺憾地是!當代君王都沒有觀世音菩薩那種救苦救難想法,都只是首先想著自己如何把自己的君王地位維持下去,怎麼才能讓自己永遠享受君王的奢侈和權力,怎麼才能讓別人永遠被自己奴役。別人的生死,好像不關他們吊事。天下人的生死,更不關他們的吊事!天下大亂,更不關他們的事。他們的享受才是重要的,別人都是用來奴役的。
這樣地君王,是不會把衛鞅的主張當回事的。你要是說多了,反而生厭。就算有耐心的君王,聽了衛鞅說法後,覺得不切實際。他們認為!當今社會是個諸侯爭霸的社會,有實力,都想著去爭霸了,誰有那個心思和環境來變法?武力可以解決的問題,你變法也沒有用。
變法!必須有武力來作保障。
總之一句話!國家不安全,國防沒有保障,一切國內改革都是空談。沒有國防力量,武力強大地國家就會讓你滅國。所以!改革、變法沒有出路,發展武力才是唯一的出路。掠奪別人的財富,才能快速暴富。
當時的魏國,軍事方面很強大。當時的魏國,有大將軍龐涓,戰無不勝,讓魏國成為當時的霸主國,是戰國中強國之一。所以!衛鞅就跑過去了。在一個叫公叔痤大官下面當差。他想透過公叔痤的關係,接近魏君。或者!透過公叔痤的引薦,到魏君面前做官,從而達到推廣“商鞅變法”的目的。
結果!他的才華得到了公叔痤的賞識,公叔痤也多次向魏君舉薦。可遺憾地是!魏君也就是後來的魏惠王,並沒有採納。
後來!公叔痤病危,藉著魏君看望他的時候,再次舉薦衛鞅。當魏君再次拒絕後,他不得不對魏君說:如果你實在不願意重用此人,那你就殺了他。此人將來若得他人重用,必將影響你的爭霸前途。
在公叔痤的一再提醒下,魏君這才重視起來。結果發現:不得重用的衛鞅,見公叔痤病危,已經到處尋找出路了。
魏君得知衛鞅要走,就對其進行“追殺”。
後來!在白圭的長女白梅的幫助下,逃去了秦國。魏國與秦國是臨國,白梅讓管家利用白家的“經商特別通道”,將衛鞅“偷渡”到了秦國。
白梅幫助衛鞅偷渡的事,魏君並不知道。但是!卻知道白梅與衛鞅有戀情。因此!就把白梅給抓起來了。抓白梅還有另外一個原因,那就是:白梅是白圭的女兒。
上次暗殺白圭後,魏君等人都以為白圭死了。所以!藉著這個機會,把白梅抓起來,看看能不能從白梅身上訛詐一筆錢財。
白圭經商天下,富可敵國,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
衛鞅為什麼要去窮困的秦國呢?
在白圭的追問下,護衛才顧得上說出來。
原來!衛鞅在得不到重用後,就暫時離開了魏國,回家探親。其實!探親是藉口,另謀出路是真。
結果!在宋國遊歷的時候,遇上慎子。
當時的大周天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不止法家一家思想流行,還有儒家和道家以及墨家。當時的墨家,也是很出名的。
衛鞅去宋國的目的,是去拜訪墨家首席大弟子禽滑釐的。結果!墨家與道家因學說思想的不同大戰了一場,墨家戰敗,道家勝出。他在宋國沒有找到墨家的領導人禽滑釐,卻意外得知道家的代表人物楊朱的訊息。
在等楊朱講道的時候,他遇見了慎子。慎子,也就是慎到。
“你怎麼不去往秦國呢?”人群外走來幾個青年才俊。
“慎子?怎麼是你?”
衛鞅跑步上前,一把抓住其中一個人的雙手,激動不已。
“原來你在這個地方啊?怪不得了,魏國在到處找你!你躲到宋國來了。”看見公孫鞅,慎子也是很激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