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白歸融合的記憶,當時的韓國,與趙國並不是直接接壤的。韓國的北邊,與趙國很近,但是!中間隔著魏國。要不!就要從旁邊的小諸侯國經過,再轉道去趙國。
後來的韓國,才直接與趙國接壤的。那也是以後的事,是在白歸的提醒下,才爭取過來的。當時的韓國,並沒有考慮到趙國的作用,並沒有考慮到直接與趙國連線的好處。
當初三家分晉的時候,韓國與趙國是接壤的。後來!魏國可能考慮到了這一點,就把韓國與趙國的通道切斷了。再後來!韓國與周邊的小諸侯國達成協議,交換了一塊土地,才又保持與趙國接壤。
當時的魏國,有著稱霸的野心,不切斷韓國與趙國的接壤,魏國要想征服淮北之地的那十幾個小諸侯國,就必須借道。必須經過韓國的地盤,必須與韓國通氣。韓國讓不讓透過,直接妨礙了魏國的稱霸。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韓國與魏國的關係,一直無法搞好。沒有辦法!韓國不敢得罪魏國,可不得罪魏國的後果就是:失去東邊的那些小諸侯國。所以!韓國夾在中間很難做人。
如果韓國不能直接從趙國運馬回去,韓國買馬的事都很麻煩。
經過魏國到韓國?就算搞好這個關係,韓國人也不放心。假如?你把馬運到魏國地界後,魏國直接翻臉,把馬扣下去。以魏國魏君的為人和稱霸野心,他是能做得出來的。
到時候!一場大戰就要發生。
而戰爭對於韓國來說,是害怕的。只有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才發動一場戰爭。
可對於魏國來說,就怕沒有打仗的機會。他搶了你的馬,你要是不打的話,那麼這些馬就被他白搶了。你要是打,那正合了他的意。到時候!你不僅失去馬,還可能失去土地。戰爭之後,你還要賠款!
而魏國!就是靠軍事稱霸來掠奪財富的。打仗!打勝仗!就是他們魏國的發財之道。
剛才!掌櫃已經跟韓國密使談了,韓國要的數量很大,要三千匹,可韓國自己也沒有辦法把馬運過去。
韓國與趙國接壤的地方,被魏國切斷了。而且!魏國在這個地方還駐了大軍。再則!韓國最近與魏國之間,又鬧了矛盾,雖然沒有劍拔弩張,但也是無法調和。很顯然!想從魏國的地界上過去,是不可能。
那麼!從東邊的小諸侯國借道過呢?
很顯然!這一條也是很難行得通的!因為!魏國駐軍邊境的目的,就是隨時出兵,誰借道他就攻打誰。現在的魏國,就是愁著找不到打仗的理由
你借道給韓國的馬過境,是什麼意思?你這不是明擺著:支援韓國?韓國買馬乾什麼?還不是一樣為了爭霸?韓國爭霸跟誰爭?不是打你們,就是打我們魏國。你們支援韓國,那不明擺著,要跟我魏國過不去?
所以!魏國就有了出兵理由。
那個時期的魏國,跟當今米國、小鬼子等霸權國家一樣,就是到處找岔子,製造矛盾,最後打仗。讓別人永遠處於貧困之中,而他們永遠傲然之上……
這就是霸權國家的共通之處!
韓國特使想見白圭的目的,很明顯:就是想要白圭給他們想辦法。馬!他們是要的!價格!也願意多給。前提是!你必須把馬給我平安送過去。
“在價格上,我們是統一的!一匹馬賣多少錢。但是!在運費上面,就不一定了。我只負責把馬送出趙國,其他的費用,都得你們掏!你懂的!”把韓國密使叫進來後,白歸坦言道。
三千匹馬,不是小數目,得分十幾個批次,一次只能運送兩三百匹馬。運送兩三百匹馬,至少要三五十人。不僅如此,還要防止發生意外。
比如說路上被劫匪打劫,或者馬匹受驚嚇亂跑。再或者!就是馬匹經過的地方踩踏了農民的莊稼發生糾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