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謝了,楊叔,我和我同僚還有事,能不能勞煩楊叔帶我們下山?”吳智博恭敬的說道。
“走吧。”楊叔笑道,立馬在前面帶路。
這楊靖是個地道的吳州人士,他年輕的時候是吳智博的鄰居,那個時候吳智博的爹孃家徒四壁,一貧如洗,儘管他們再怎麼努力在田裡幹活,也耐不住大秦的苛政賦稅,經常過冬了也只能披件單衣。
幸虧有熱心的楊靖慷慨解囊,時常送些糧米,獸皮資助吳智博一家。
不過,楊靖也不是個富人,也只能算是過得去,膝下又無子嗣,所以格外的照顧年幼的吳智博。
就連上私塾的錢也是楊靖墊的一部分。
吳智博的爹孃還算開朗,並不要求吳智博下地幹活在家裡務農,只希望他能好好的讀書,因為他們堅信,讀書才能改變命運,只有考中狀元!才能光宗耀祖!
因此吳智博奮發圖強,精益求精,結識了不少才華橫溢之人,如諸葛賢,阮玉等。
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大賢人獨孤傳看中吳智博非凡的政道主見,將其收為了門下弟子。
然而,獨孤傳門下另外十七個弟子個個都是滿腹經綸,個性獨特的人物,這使得吳智博散發的才氣頃刻之間變得黯淡無光!
幾年之後其餘十七人皆是名聲大噪!尤其是諸葛賢!竟登榜大秦七十二賢!吳州城人盡皆知!其名氣在吳州一時無兩!
日久歲深,逐年累月,只有吳智博名不見經傳。
現實的打擊與科舉的落榜讓吳智博日漸消沉,萎靡不振。
曾經的意氣風發,鋒芒畢露都被時間磨去了稜角,直至消失於無形。
獨孤傳彌留人世之時,十八個弟子都曾去探望,他一一囑咐了另外十七名弟子,生怕他們將她的勸諫忘於腦後,只有輪到吳智博時,他只能無奈長嘆,搖頭閉目。
這個弟子生不逢時啊!可惜了一身千古名相之才啊。
而正是獨孤傳的這個舉動,卻讓吳智博誤以為獨孤師傅對他失望了,連句話都不肯說,最後只好黯然離去。
獨孤傳亡故後,自此十八位弟子分道揚鑣,散落的江南各州,有的成家立業,有的揚名立萬,有的造反起義。
而吳智博則仍是單身一人,之後應隨州九通寨山匪之邀,去了隨州當山匪。
他只是跟父母和楊叔交代,他是去隨州的一戶大戶人家家裡當管家的,叫他們不要擔心。
楊靖和吳父吳母信以為真,好好的為他送行。
臨別之時,吳父只是意味深長的交代他,可以不用出人頭地,但一定要行得正,坐得直!不能讓別人戳脊梁骨!還有就是尊重別人,善待別人,不要因為現在世道混亂!就去做一些辱沒祖宗的事!
累了就回來,爹孃一直在家中等著你。
吳智博含淚點頭離去。
但去了九通寨之後,日久天長,吳智博一想到他與其他十七名弟子的落差,便心生懊惱!漸漸的將吳父的教誨拋之於腦後。
終於還是在與山匪的相處中
潛移默化!
這才有了之後的吳智博。
不過,吳智博的才能也在治理山寨規矩錢糧的時候得到了成長和提升。
在與子嬰的探討和治理吳州城時得到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