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龍抱水,大澤為水,樹林山巒連綿為龍,山巒內勾凸起,作為龍頭,稱作回龍。
《葬書》曾言:“両水之中必有山。故水會即龍盡,水交則龍止,水飛走即生氣散,水融注則內氣聚。”
有水之時,氣聚龍成,無水之時,氣散龍死。
只是那樣也只是龍死,那沖天邪氣又是從何而來?那死山為何都是鴟鵂?
什麼情況下一地會滋生漫天的邪氣呢?
虞夏凝神沉思,忽地眼神一閃,想起一個被她忽略的細節。
虞夏忙又拿出記載前朝末年的那本縣誌細細翻閱。
“……延光六年,天降大旱,餓殍遍野……大澤枯涸,化而為野……”
“軍閥割據,戰亂四起……白骨露野……”
延光六年,前朝暴政,妖邪橫生,戰火連天。
有人曾這樣描述當時戰火下的金壇縣:“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
虞夏心頭有了一個隱隱的猜測,趕緊起身出門找文贇。
虞夏出了院子沒見文贇,卻見百里夜曦拿著把造型奇特的探鏟和一個布包正要出門。
虞夏看到他正要點頭示意,結果對方瞥了她一眼冷哼一聲便扭過頭去,大步出了門。估計是知道自己不受待見,東西都自己拿著,也沒找差役打下手,就這麼獨自走了。
虞夏問過前衙的差役才知道文贇此時不在縣衙,而是去一戶居民家中調查一起偷盜案了。
文贇身為縣令,縣內大小事務都要過問,躬身實幹,很是難得。
本來虞夏想等文贇回來的,但是聽那差役跟她多說了幾句那案子的情況,頓時來了點興趣。
“被偷盜的那戶人家在哪兒?”
差役給她描述了具體的位置,虞夏謝過差役,便往那處尋去了。
被偷盜的那戶人家姓李,家中甚有產業,是個大戶,住在縣城東邊的長樂巷。長樂巷屋舍儼然,街道乾淨清爽,李家朱門大戶,就在長樂巷盡頭,很好辨認,虞夏抬腳便來到了李府門前。
李家門房見一個衣著樣貌俱是普通的女娃娃走到門口,還以為是哪家跑出來玩的小孩走錯了路,卻見她直接踏上了臺階,在他跟前站定,問他,“我能進去找文大人嗎?”
門房一愣,“小丫頭,你認識文大人?”
門房雖有些疑問,但見她雖長得稚嫩,卻不知為何並不稚氣,便下意識地有些相信她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