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等嗎?
張坤望了一眼王中山體內那濃郁的灰氣,沒有多少意外。
執念加深了,也變了。
從之前對孫博的擔憂、放不下,變成了現在對自己兩個兒子的“歉意”?
畢竟認真說起來,王金海和王金城兄弟兩做的事,是在為王中山報仇。為父報仇,放古代,那是孝之大義,常言殺父之仇不共戴天,你不死我不活,不外如此。即使他們報仇的物件是一個七歲小孩。
不過也說了,那是古代,放現代,不說這種事從法律上不支援,就說人的基本道德也不支援做這種事,至少最起碼,王中山不支援。
所以,王中山老人在發現了王金海和王金城兄弟倆做的事後,心懷執念不遠千里的找到張坤,來救孫博的命。即使他是因孫博而死。
人生在世誰不想活,螻蟻尚且貪生,更何況人,更何況一個年近八十的老人。
其實人越老越怕死,尤其是王中山這一輩,人生的前半段基本是在痛苦艱辛中求活,好不容易度過了大半輩子的苦日子,眼看著國家越來越好,自家兩個兒子也爭氣,生活越來越好,誰不想多享受幾天清淨福。
王中山也想,特別想,他十分享受他最近這幾年的老年生活。家庭和睦,兒孫滿堂,兒子孝順,兒媳賢惠,家庭算不得富足,但也算是小康,樓房新建起,車子兩孫子也都買了。
買了車之後,孫子還特意提出帶著他出去旅遊,即使他再三推脫,說他們工作忙,自己不想去,但卻也被兒孫們生拉硬拽的去旅遊了好幾次,見識了以往自己從沒機會見識的祖國大好河山。
平日生活裡,兒子媳婦更是把他照顧的無微不至。兒子有兩個,但兩兄弟從未吵過架,兩兒媳也是村裡出了名的賢惠,節儉持家之餘,對他這個公公卻歷來大方。
肉食頓頓不少,雞鴨魚隔三差五,各種新鮮水果也從不斷供,她們自己捨不得吃的,也會經常買回來給他吃。
王中山的老屋早就拆了,沒了固定居所,但他絲毫不怕,兩個兒子時常搶著他去他們家住。他們家中都有王中山長居的臥室,不管王中山住不住,都是整理的乾乾淨淨。
所以王中山也為了表示不偏心,經常就是兩家一家住一天。
家庭和睦,兒孫孝順,兒媳賢惠,家庭小康,這樣的好日子,誰不想多享受幾年,這樣的日子,王中山覺得自己就算活到一百歲都捨不得死。
可世事無常,他再捨不得,該來的還是要來。
你要說他恨不恨孫博?恨,怎麼能不恨,他這好好的日子還沒享受夠呢。可又能怎麼樣,孫博才七歲啊。
王中山沒讀過書,大字不識幾個,說不出什麼大義來,但是他本心裡覺得,即使他是因為孫博而死,但孫博卻不該因他而死。
王中山說不出個因果所以然來,但王中山還是決定遵從自己的本心,所以他不遠千里找到了張坤來救孫博。
至於在救出孫博後會把自家兩個兒子的所作所為全部暴露出來,王中山有想到過。
自家兩個兒子也許會因為此事而坐牢,對此王中山已經有了心理準備。但王中山依舊抱著萬一的心態。
如果能在出殯前,找到自家兩個兒子,悄悄把他們拉到一旁,把事情說開,說清楚利害關係,然後兩兒子幡然醒悟,再悄悄把孫博放出來,沒人知道,這事也就不存在了,皆大歡喜。
所以,王中山一直強調,希望張坤能在早上八點前趕到,因為按照他們這邊的習俗,一般都是八點幾分,出殯隊伍才會出發。
而只要在那之前趕到,事情就還有挽回的餘地。
當然了,王中山也考慮過,如果自己兩個兒子不就範,又或者說他們沒在出殯前趕到,那麼,王中山對於孫博的命和自家兩個兒子坐牢之間會如何選擇?
結果很顯然,王中山最終還是選擇了孫博,即使這會讓自己兩個兒子坐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