穀雨,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六個節氣,也是春季的最後一個節氣,穀雨的到來,意味著寒潮天氣基本結束,氣溫回升加快,古人就有‘雨生百穀’的說法,民間俗語說的‘春雨貴如油’說的就是古語。
對農民來說,穀雨是播種移苗、埯瓜點豆的最佳時節。而對漁民來說,尤其是琴島漁民來說,這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
因為這段時間,正是琴島本地鮁魚上市的時節。
琴島本地有句俗語,叫做‘穀雨到,鮁魚跳,丈人笑。’說的就是在穀雨時節,會有新鮮鮁魚上市。而琴島這邊的風俗是,女婿準女婿要給老丈人送鮁魚的。
在琴島,如果有人生了個閨女,都會開玩笑的說道:“我已經壘好鮁魚池子了。”意思就是說,等著今後有了女婿送鮁魚了。
琴島春鮁魚那可是出名的美味,個頭大、肉質肥美、營養價值高,肉多刺少。可以說是最受琴島人喜歡的海魚之一了。
每年這個時候,鮁魚價格都會貴出很多,普通大小的鮁魚一公斤差不多要一百塊左右,而大鮁魚更貴!全琴島的女婿準女婿都會被宰一刀。
琴島人嘴裡說的鮁魚,準確的說,就是馬鮫魚,和鯖魚倒是近親,都是同科的魚種,但是和鯖魚的地位,那可是天壤之別了。
所謂的琴島本地鮁魚,是馬鮫魚裡的一種,叫做藍點馬鮫。
而至於其餘的幾種各式馬鮫魚,什麼康氏馬鮫,中華馬鮫,斑點馬鮫之類的,就是琴島人所謂的外地鮁魚了,但是不管哪一種的馬鮫魚,在琴島,那絕對是非常有市場的。
而至於所謂的黃金鮁魚?拜託,人家是黃尾鰤好不好?根本就不是一種魚!
這麼好的鮁魚捕撈季節,蕭鵬怎麼可能錯過?
蕭鵬想了想,拿起無電線:“王龍,你們準備圍網,這次我們用圍網來捕撈,不用拖網。另外讓猛子把那幾根抽鐵板的杆子也帶上,看看能不能來上幾條鮁魚王!”
蕭鵬這麼安排,是因為鮁魚屬於暖水性中上層魚類,常結群做遠端洄游。拖網對底層魚的效果更佳,圍網則反之。
而所謂的鮁魚王,就是指鮁魚裡面的大傢伙。儘管一般的鮁魚體型長度都在一米之內,但是也有例外。
很多成長了多年的鮁魚,體型都達到兩米多長。像大連自然博物館裡面的‘鮁魚王’標本,更是長度達到了兩米六多,二百六十多斤。這樣的鮁魚王價格都是高的不行。體長過了兩米賣個十萬華夏幣還是沒什麼問題的。釣上這樣的魚,那就意味著小發一筆。誰讓琴島人喜歡鮁魚呢?
在琴島,好多種魚名字裡都有鮁字,馬鮫魚叫鮁魚,鯖魚叫鮐鮁,鰹魚叫做油鮁,甚至連鯊魚,老琴島漁民稱呼它們為鋼鮁。
而之所以這樣,跟一個民間傳說有關。
傳說中,有個父母雙亡的孤兒,叫小伍,被一位老人收養,老人後來還將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他。直到有一年春天,老人突然病倒,垂危之際想吃鮮馬鮫魚。
那時候天氣惡劣,小伍卻冒著生命危險出海捕魚。
老人知道這事後,在彌留之際說道:“好孩子,真是難為小伍了,罷了,罷了。。。。。。”可是話沒說完,老人就嚥了氣,小伍捕撈回鮮馬鮫魚,卻也只能把鮮馬鮫魚做熟供於老人靈前了。
從那天開始,小五夫妻每年都會在老人的墳前供上初春剛捕到的大魚,並按照老人臨死前所念叨的“罷了罷了”為這種大魚命名,也就是鮁魚。
然後也就出現了什麼鮐鮁油鮁之類的對別的魚的叫法,並且延續至今。
做好準備後,眾人上船駕駛著‘弗拉基米爾號’奔向黃海和太平洋交界處,那裡才叫‘有貨’呢。
“蕭鵬,這已經一天多了。咱們到底要去哪?”楊猛駕駛著弗拉基米爾號,一臉不解的問著蕭鵬:“這一路上至少看到三個鮁魚魚群了。你這都不讓下網是什麼意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