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原吉站在午門之前。
這些天他每天都準時來到午門前,請求進宮面見皇上,可是每一天全都吃了閉門羹。
守門的禁軍每天的回答都是千篇一律的重複,皇上身染疾病,身體不適,需要安心靜養,任何人都不見。
這樣的回答夏原吉已經聽了很多天了。
身體不適?這誰信哪?
自從皇上登基以來,素來一直是嚴於律己,雖然日理萬機,卻還是事必躬親,就算偶爾染上一些小疾,也是強撐著病體,從來不會因此放下政事不理。
即使是逢年過節,他也只是安排半天的時間在御花園自己呆上一會兒,放鬆一下,就權當是節慶應景了。
身居至尊之位,卻如此近乎苛刻的要求自己,毫不放鬆,這也是令夏原吉等一眾文臣們由衷的欽佩皇上的原因。
皇上如此勤政,將天下事放在自己心上,何愁大明江山不能繁榮太平,天下萬民不能安居樂業,何愁不能迎來一個全新的太平盛世?
可是這一次,皇上卻反常的一連十幾日不曾臨朝聽政,甚至連蹇義和夏原吉這樣的重臣也屢次求見也無法入宮一睹皇上的龍顏,這實在是從未發生過的事情。
如果真的像這些禁軍所說的那樣,皇上染上疾病,身體不適,不能接見的話,只怕這病絕非什麼小疾,而是生死攸關的重症。
如果真是這樣的話,皇上危在旦夕,那麼承繼大統的各項準備,就應該要緊鑼密鼓的開始準備了。
然而宮中卻沒有一點動靜,甚至一點風聲也沒傳出來,沒人知道宮中的情況究竟如何了,連太子殿下也是無法入宮探視,只能天天坐在東宮之中急得幹跺腳。
這時候,夏原吉不由得開始懷念起仁孝徐皇后來。
徐皇后是開國元勳中山武寧王徐達的長女,自幼被太祖皇帝選入宮中,陪在燕王朱棣之側。十五歲便由太祖皇帝做主,正式冊立為燕王妃。
徐皇后自幼飽讀詩書,精通韜略,被人稱為“女諸生”,不但極其聰慧,而且與朱棣的感情極好,一直是他的賢內助。
當年太祖皇帝朱元璋對於燕王朱棣這個兒子頗有顧慮,尤其是皇太子朱標病逝之後,立了其子朱允炆為皇太孫,唯恐朱棣太過於能幹,會威脅到未來孫子的皇位。全靠了徐皇后一面盡心侍奉太祖皇帝與孝慈高皇后馬氏,一面又建議朱棣韜光養晦,隱藏鋒芒,這才令太祖皇帝始終沒有對朱棣下手。
後來建文帝朱允炆即位之後,靖難之役爆發,朱棣領軍征戰在外,徐皇后和長子朱高熾留守北平,參議軍事,成功抵擋住了李景隆的十萬大軍,令朱棣沒有後顧之憂。
後來南京城破,建文帝失蹤,朱棣登基稱帝,冊立徐氏為皇后,昭告天下。
在母儀天下之後,徐皇后依然運用她卓越的才學與政治眼光,時刻影響著朱棣的許多國策和用人。她關心百姓疾苦,主張休養生息,提倡任用賢能,並且待人一向寬厚仁愛,深得百官擁戴,只可惜天不假年,永樂五年她便突然薨斃了。
同年,她的弟弟徐輝祖也突然死了,據說是傷心姐姐之死病重不治,不過坊間一直有一種傳聞,其實是徐皇后在臨死前下令秘密毒死的。
徐輝祖是中山王徐達長子,徐皇后之弟,少年成名,精通兵法韜略,而且對於建文帝極為忠誠。建文登基伊始,他便大義滅親,建議首先應該剷除燕王朱棣,後來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李景隆屢戰屢敗,他更是臨危受命,領兵與朱棣作戰,幾次救出主帥李景隆。
可惜後來燕軍兵臨南京城下,李景隆卻第一個獻出城門,朱棣因而得以兵不血刃,入主南京。徐輝祖拒不參見朱棣,拒不承認朱棣的皇位,因而被朱棣一直軟禁在府邸之中,其實不過就是因為徐皇后的緣故才沒有殺他。
如今徐皇后既薨,再沒人能夠壓制住徐輝祖,徐皇后太瞭解自己的這個弟弟了,唯恐他會忍不住跳出來策動反對朱棣,令徐家有滅頂之災,更令天下再度陷入戰亂,所以徐皇后才會秘密的毒死自己的親弟弟,為了徐家,為了朱棣,更是為了天下。
如此的巾幗英豪,天下鬚眉男兒又有幾人能及?
可惜,徐皇后實在是走得太早了,夏原吉忍不住在心中哀嘆道。
如果現在徐皇后還在的話,他一定有辦法透過徐皇后瞭解宮中真實的情形,可惜徐皇后已經不在了,這宮門深似海,再也沒人能知道此刻深宮之中究竟在發生著什麼。
起初,夏原吉最為擔心的人是漢王朱高煦。
此人統軍多年,在軍中的聲望極高,根基很深,如今英國公張輔又領軍遠征安南,不在京中,若是漢王朱高煦利用這一點控制了皇城禁軍,秘密的扣押了皇上,想要謀朝篡位,絕對不是不可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