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武俠修真>尋龍迷蹤卷一華山驚變> 第二百二十三章 乘龍昇天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二百二十三章 乘龍昇天 (1 / 2)

唐太公嘆道:“總算黃帝還信守承諾,沒有對九黎族的主人斬草除根,斬盡殺絕,事實上,當時九黎族的勢力最為強大,所佔地域最為廣闊,族人幾乎佔了天下人口的接近三分之一,想要把他們全部殺盡,也並不現實。”

“所以黃帝接受了玄女的意見,把天下各個部族集中起來,讓他們混在一塊兒生活,開始實現民族大融合。這樣一來,各個部族在一起吃穿生活,彼此相互影響,相互通婚,時間一長,九黎族也就融入到了其他部族之中,成為了一個統一的民族,而黎姓也逐漸演變,開始出現了許多全新的姓氏,這就是後來人們所說的,黎民百姓。”

葉楓不禁點了點頭,這的確是一個極為高明的辦法,各民族的融合不但逐漸化解了之間的仇恨和矛盾,同時也加強了中央對於民眾的控制,加強了中央的集權。

“那後來呢?”葉楓追問道。

唐太公說道:“或者黃帝的確比蚩尤更加善於管理天下,又或者是來自未來的玄女的從旁協助指導,天下平定之後,黃帝把天下治理得還是很不錯的。”

“他開始設立了一套官職系統,這是前所未有的創舉,設立以云為名的中央職官,比如,掌管宗族事務的官員稱為青雲,掌管軍事事務的官員叫做縉雲,等等。官職系統的建立,讓中央集權得到進一步加強,也令得君主的政策能夠得到很好的實施推行。”

“同時,他又修訂了曆法,推行所謂的藝五種,即是在天下推行種植五穀,鼓勵人民實行農耕生產,這進一步引導人民進行安定的定居生活,逐漸擺脫了遊牧和狩獵這樣的流動生活,也加速了民族之間的大融合,加強了中央的管控力。從此以後,逐步奠定了中華民族建立在農耕社會之上的獨特的文明特點。”

(以上內容見於《史記?五帝本紀》,後來,在以黃帝為祖先的姬姓部落裡就出現了一個農業方面成績卓著的領袖叫做棄。傳說他就是後來周人的祖先,被尊為后稷,這已經是後話了。)

葉楓暗自點了點頭,看起來,這黃帝治理天下,倒也的確做得很不錯,比起蚩尤來,的確是強了不少,也許逐鹿之戰的勝敗,對於天下的黎民而言,倒也並不失為是一件好事。

頓了頓,他又問道:“那麼那個九天玄女呢?她後來又怎麼樣了?有沒有完成她的使命?”

唐太公搖了搖頭:“從涿鹿之戰之後,便再也沒有關於玄女的記載了,所以有關她的下落,沒人知道。不過有一件事卻是十分的奇怪,其中頗有些耐人尋味之處。”

葉楓問道:“什麼事?”

唐太公望著葉楓,忽然問道:“你知道傳說之中黃帝最後的結局是什麼嗎?”

葉楓想了想,回答道:“這個自然曾經讀到過,據說在黃帝晚年的時候,天下太平,萬民敬仰,黃帝為了祭天,製造出了鼎這樣的器物。在第一個鼎製造出來的時候,天空中陰雲密佈,忽然出現了一條金光閃閃的龍。”

“黃帝告訴群臣,說這是天龍來接他昇天去

見天帝,群臣不捨,上前拽住了黃帝的衣袖,結果只扯下了黃帝的衣服,而黃帝則在眾人眼前乘龍昇天而去,消失在了天空中。因此如今世上的黃帝陵中其實只不過是黃帝的衣冠冢,而黃帝乘龍昇天的地方,被命名為鼎湖,而從此龍去鼎湖這一詞也被義瑜為帝王去世之意。”

葉楓所講的這些,都出自於《史記?封禪書》中的記載,不過這內容實在太過於神奇,因此他一直認為這只不過是太史公司馬遷道聽途說,記下的一些神話傳說而已。

可是這時候唐太公卻眨了眨眼,有些神秘的說道:“關於黃帝最後乘龍昇天的故事,也許並不一定是神話傳說而已。”

葉楓聽了不禁心中大奇,難道說,這黃帝還真的騎著龍上天去了?這世上真的有龍這樣的生物?

唐太公笑了笑,反問道:“你仔細想想,龍的出現是在鼎製作成功之後,那麼這個鼎,到底是個什麼形狀?”

葉楓一怔,這鼎的形狀自古以來不都是一個樣子的嗎?不就是那樣,像是……對了,去除了鼎足之後,豈不就是像個倒過來的,銅鐘的形狀?

銅鐘的形狀,葉楓忽然想起來了,當初在樓蘭王城遺址之中的壁畫之上,曾描繪過那從天而降的天火,天火之中那東西的形狀,豈不就正是如同一口巨大的銅鐘?

難道說,這鼎,與那從天而降的天火,與那飛船的殘體,竟然有什麼關聯不成?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