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則是所謂權威說的話是屁股是坐哪邊的,受眾是否愛聽。
如果某位不知名專家會說話,能讓絕大多數人喜歡,哪怕自身成績差一點,依然能擁有許多忠實擁躉。
那些成功學講師就是最好的例子,只要能精準確定自己的粉絲群體,並順利把粉絲群體洗腦,那他可以隨便往自己身上加諸多光環,粉絲們也會深信不疑。
喬喻甚至能用一個簡單的數學公式把這些解釋得明明白白:I=γS/R。
I為專家的影響力,γ是專家的表達能力,R則是受眾的認知水平。
受眾認知水平越低,講師的表達能力越好,影響力就會越大,洗腦就能更徹底。
相對於懂乎、B站這類經過使用者提純的專業平臺,毫無疑問微博這種大眾化平臺,R肯定是較低的。
這無關任何鄙視鏈,完全是由平臺自身定位跟其承擔的社交屬性決定的。
一個冷到極點的知識,根據統計年鑑顯示,在這個許多人感覺大學生已經多到氾濫的時代,華夏的本科及以上學歷人口總佔比也僅為12.7%左右。
也就是說華夏還有百分之八十七左右的人是大專及以下學歷。眾所周知,人的認知水平除少數特例外,絕大多數都是隨著教育年限的提升而提高的。
從數學上說,平臺活躍人數越多,整體認知水平越低,也是能用簡單的公式處理的。
由此可知,微博的確是個好地方。更是各大網際網路商家平臺跟娛樂明星流量的必爭之地是有道理的。
所以喬喻立刻登陸了微博。
雖然微博他暫時還用不上,那只是因為賺錢的計劃還沒提上日程,但還是有漲粉需求的。
總得先把準備工作做在前面,不然等真需要這個視窗的時候,不堪大用就尷尬了。
登上微博之後,喬喻第一時間便看到了掛著自己名字的熱搜。
呵,他竟然也上話題榜了,一幫人還爭論他有多牛逼?
挺有意思的。
最有意思的是埋汰他的人還挺多的,跟其他人想象的不同,喬喻越看越樂。
尤其是諷刺他以後肯定拿不到諾貝爾數學獎的——他覺得自己真可能拿不到。除非他未來牛逼到給瑞典皇家科學院打個電話,讓他們必須增加一個諾貝爾數學獎。
從這個角度考慮,喬喻覺得也不是沒有可能。只要能拿捏住瑞典皇家科學院就夠了。無非是怎麼拿捏而已。
狹義的墨菲定律是任何可能出錯的事情最終都會出錯。以此可以推匯出廣義的墨菲定律:任何有可能發生的事情最終都會發生。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獎系列中增加一個數學獎,顯然不屬於那種絕對不可能發生的事情。
事實上只要有足夠的外因推動,這個世界上完全不可能發生的事情很少。
如果再加上人類作死的程度,真就是這個世界發生了任何稀奇古怪的事情都不奇怪。事實上很多現實魔幻主義的事情發生之後,大家都會發出編劇都不敢這麼寫,電影都不敢這麼拍的感慨。
顯然微博上的腦洞者開闢出一個新的極具挑戰性的課題——究竟怎樣的學術成就、在世界上的地位以及號召力,才能讓瑞典皇家科學院放棄傳承百年的堅持,違背創始人的意願,在諾獎中增設一個數學獎。
喬喻覺得可以把這個課題納入待辦事項,以後如果有機會的話,順手就給辦了。主打一個聽勸,讓華夏微博網友也體驗一次言出法隨的快樂。
不過喬喻也就快樂了十分鐘,他沒太多時間花費在這種無聊的事情上面。
接下來他算聽專業人士許樹的發條微博。
如何最大程度的利用現代媒介屬於傳媒新聞、市場營銷、公共關係、廣告學、社會學等等科目所需要了解的內容,這些學科雖然很多內容都能用數學來描述,但又跟數學關係並不大。
從某種意義上說,微博這類社交平臺的特殊性註定了諸多使用者是非理性的。那麼要將這些非理性的使用者整合成一股力量,往往就需要引導者有極強的邏輯思維能力。
否則的話,往往會事與願違。
這種事情喬喻見過很多,新聞、公關這兩個行當屬於重災區,經常能看到這兩個行業被諸多人吐槽有多不專業。
但他沒有專門研究過在人在熱點上的時候,發微博是否真能漲粉,但既然專業人士這麼說了,那就照做。
至於微博內容……
“關於那些照片的站位,我想說因為田導是我老師,所以袁老是我師爺爺,他們都是我在學術之路上的引路者,也都是我最尊敬的人。我的父親在我未出生時永遠的離開了我,所以非常感激兩位導師讓我體驗到了父輩的溫暖。
關於幾何朗蘭茲猜想我想說,在嘗試建立數論自守形式與代數簇上伴隨層的深層聯絡過程中,所面臨的主要困難在於如何精確刻畫這種聯絡的對映。
這往往涉及到複雜的同調計算、非線性變換以及量子場論中的對偶性,這些領域內每一小步的誤差都可能導致整體理論的偏差甚至崩潰。所以有錯是難免的,找到解決方法才是數學家需要共同面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