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安世整理了衣冠。
丘松此時一副志得意滿的樣子。
領著張安世來到棲霞一處遠離市集的角落。
這裡靠近軍營的武庫。
不過依舊還是和武庫保持了一些距離,和熱鬧的市集、碼頭等地相比,這兒顯得很冷清。
不過,此時……自這簡陋的工棚裡,卻冒出了濃煙。
這是張安世特意讓人召集了一些能工巧匠,所建的一個造作坊。
大明對於鐵器的鍛造,有比較嚴格的規定。
比如不能鍛甲,尤其是不能私藏甲冑。
除此之外,不能藏弓弩,至於一般的刀劍,管理倒是並不嚴格。
當然,模範營有一些武器的需求,尤其是火藥,都需自己來造,這一點,兵部倒是不管。
此時……便見一個平爐矗立在工棚裡。
這平爐比當初鍛造舍利子的高爐,又有一些不同,許多地方都有了改進。
不只如此,還有皮囊製成的鼓風機,裡頭類似於風琴的結構,採取按壓的方式,進行鼓風。
京城的造作局,張安世曾去看過,他們的職責是生產明軍的武器,一般是由宮裡的太監們管理,不過在張安世看來,其實還算是有規矩。
畢竟朱棣愛好軍事,現在大明這些靖難的國公也都還在軍中,沒人敢在這軍械方面翫忽職守,一旦被察覺,就必死無疑。
這和明朝中後期武備廢弛完全不同。
可即便是如此,畢竟這個時代的鍛造技藝還是有限。
譬如鍛鋼,匠戶們完全就是憑藉著以往的經驗來鍛造,質量還是殘差不齊,最好的工藝還是採用的灌鋼法。
即生鐵和熟鐵合在一起冶煉得到的一種含碳量較高、且質地均勻的優質鋼。
只是這玩意製造出來的鋼材還算好,可問題就在於,需要匠人反覆地鍛打,大量耗費人力物力不說,產量還少得驚人。
因此,這種鋼材,只是少部分的武官使用罷了,絕大多數的官兵,使用的還是鐵製的刀劍。
張安世所想的是,若是可以大量的鍊鋼呢?
安南那邊,有大量對於鋼鐵的需求,北方的邊鎮,需求更大,還有下西洋的船隊,甚至是……禁軍。
若是將來各個藩王們也被趕出了大明,那麼這是何其大需求啊!
鋼鐵就是力量,有了力量,才可以付出更少的鮮血,獲得更大的戰果。
一旦能夠大規模廉價地製造,制定出一個較為低廉的價格進行銷售,這就意味著……發財。
不,是發大財。
可能在後世,鋼鐵早就淪為了夕陽產業,可這個時代不一樣啊。
在這個時代,鋼鐵就是高新產業。
想要大規模地製造鋼鐵,其實在這個時代,也不是沒有辦法,無非就是提高溫度,讓鐵變成鐵水罷了。
當然,之所以沒有人使用,是因為有人早就進行了嘗試,最後得出來的鋼鐵,卻發現因為這樣產出來的鋼鐵含磷量太高,生產出來的鋼鐵太脆,一擊就碎。
因而,問題的關鍵就在於,怎麼樣煉出脫磷的鋼。
張安世其實對此知道的不多,可大致的原理,卻還是曉得的。
於是瞎琢磨了許多辦法,讓匠人們反覆地嘗試。
而此時……
卻見這巨大的平爐內的耐火磚裡,早已燒得通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