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人為數最多,有一百二十多戶,這一百二十多戶人,幾乎沒有任何的田產,絕大多數都是依附那兩家大戶為生,但凡遇到了災年,尋常農戶種出來的糧食,自己吃都不夠,只能都向這兩個大戶人家告借,而這兩家大戶,又因為彼此世代為姻親,他們借出的利息,都是商量好了的。”
“可現在不同了,如今這錢莊,可以抵押借貸,就意味著,這個村子裡,七十三戶尋常的農戶,在災年時可以借出銀來,可以渡過難關。而那大戶的利息高得嚇人,他們若是多借一些錢,哪怕是七厘,或者黑心一些,十厘的利息,借給那些佃農,也是有利可圖。”
“陛下,從前能借出錢糧的,只有兩個大戶人家,可現在不一樣了,現在一個村子,理論上便有七十多戶人家,可以成為潛在的借債者,因為他們可以以便宜的利息,拿到資金,因而……最終,那些連地都沒有的佃農,他們固然不可能在錢莊借貸出錢糧來,可借錢糧的物件卻增加了十倍甚至一百倍,這家利息高,鄰村還有許多人有錢糧呢,如此一來……這大戶能做的,要嘛就是將利息降到十幾厘,甚至是十厘之下,要嘛……就一文錢一粒米也別想借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