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上的熱度如此之兇猛,李亦也是很意外。
不過這並沒有影響到他。
即便網上有些唱衰國產科幻的輿論,他也絲毫不在意。
當然,李亦還是不可避免地開始忙碌起來。
上映前不搞太多營銷,上映後還是需要的。
李亦先是去稽核了《流浪藍星》拍攝的紀錄片。
劇組工作時,總會有攝影師負責記錄,最終剪輯成了差不多三個小時紀錄片。
記錄的不止是演員拍攝的花絮,幕後工作者,佔據了更多的篇幅。
李亦等演員吊著外骨骼休息時互相打趣;編劇團隊頂著油頭抽著煙,編寫著編年史;道具和實體特效為了達到李亦的細節要求,急得團團轉,其中的老大因為壓力太大,跑到廁所關上門壓抑著自己的哭聲……
還有時常爆發的爭吵。
攝影和化妝吵、道具和燈光吵、群演和副導演吵,有很多段都進行了消音處理。
李亦代入了觀眾的視角,劇組裡面的吵架,自然是比較新鮮的,不過又不是從頭吵到尾,紀錄片更多的在於記錄,所以大部分都比較無聊,但看著這群人,莫名又覺得有些勵志和感動
沒錯,就是這種感覺!
李亦對數次剪輯過後的“紀錄片”非常滿意,他覺得,這支無聊的紀錄片,會讓電影多出最少一個億票房,甚至可能更多。
誠然,大部分觀眾都沒什麼興趣看紀錄片。
但是總會有人感興趣。
比如影視區的博主,還有願意為了蹭熱度去研究的營銷號。
他們會將能引起情緒共鳴的片段進行切片再拿出來,或者進行突出重點的簡要解說。
而當下看短影片都需要快進的網友,卻很願意為這種能省略時間的解說、切片,付出點時間。
當然,要是無人關心紀錄片,李亦也會發揮主觀能動性,但是他不覺得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
在審查紀錄片的同時,李亦也參加了個央視電影頻道的專訪,同行的還有劉毅守、吳峰和侯江。
幾人聊了一些幕後趣事,也聊了拍攝時遇到的困難,個人的心境。
這個專訪會在電影上映之後播出,屆時,還會根據觀眾好奇的問題,再次錄製新的專訪。
六月底,李亦和吳峰、趙子衿以及其他幾位飾演了主要角色的演員,參加了林旦的《快樂星期六》,錄製了一期“藍星”專場,同樣也是在電影上映之後播出。
就這樣,李亦忙幾天歇幾天的,時間來到7月6號。
今晚是《流浪藍星》的首映禮。
雖然網上的主流聲音都是對電影比較期待,但也有一部分看衰國產科幻,對《流浪藍星》並不看好的人——
他們樂此不疲地猜測著,李亦之所以這麼低調,多半是害怕失敗之後被打臉。
李亦本來不怎麼在乎,但看到有不少觀眾都很擔心,最終還是決定舉辦這次首映禮。
而且總歸是將近六個億的大製作,如果連首映禮都沒有,的確很不合常理。
李亦不僅要搞,還搞得熱熱鬧鬧、漂漂亮亮,什麼紅毯、簽名打卡全都不能省,認識的不認識的大牌明星,只要有關係就全都請來,還將張磊和林旦搖來當主持人。
反正過兩天就公映了,也無須再過於低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