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瑾之怔愣了下。
她不由想起她前世的父母。
主要是她的母親。
那時候父親工作忙,和顧瑾之在一起的時間不多。相對而言,她和母親相處時間更久。
記得上幼兒園的時候,時常和母親說園裡的小夥伴和趣事,母親表情很敷衍,希望她趕緊說完。
顧瑾之漸漸能讀懂她的表情,很忐忑。
她在幼兒園,和小朋友有了矛盾,母親的表情就更加凝重。
而後,母親就去找幼兒園的老師,反應顧瑾之的問題。
她告訴顧瑾之:有什麼事,和老師說。
只是孩子間的小矛盾而已,也許母親只需要抱抱顧瑾之,說孩子沒事,小朋友也是無心的,他們和你一樣,想跟大家友善相處。
可是母親選擇去告訴老師,讓老師管束好班上的小朋友,別給顧瑾之惹麻煩。
那時候在常州,顧瑾之家裡父母皆是領導。年輕有為的領導,又是從京城下調的,一看就是世家子弟,誰敢惹他們?
老師和小朋友從此就跟敬菩薩一樣遠離她。
顧瑾之非常努力,最後才發展了兩個勉強的友誼。
她那時候多小啊?
為了不讓自己失望,顧瑾之後來儘量不和人深交。她對每個人都好,可是心裡,她牴觸和每個人深入接觸。
到了小學,她換了批同學和老師。
當然。也有同學知道她的事,告訴人家別惹她,可顧瑾之友善,不少人不相信同學的話。依舊和顧瑾之來往。
顧瑾之小心翼翼維持著她的同學關係。
二年級的時候,顧瑾之考試考砸了,數學考得很差,一下子落到了倒數第十名。
她非常忐忑回家,告訴了父母。
父親只是笑了笑,道:一次考砸了而已。你平時很用功,可能是緊張,別太在意。
母親當時沒說話。
顧瑾之不知道母親是什麼意思。
吃了飯,母親在書房工作,顧瑾之湊進去。小聲又把自己考砸的事。說了一遍。
母親頭也沒抬說:瑾之。你已經是大孩子了,考得不好,你要媽媽怎麼幫你?你告訴媽媽。只是讓媽媽跟著你擔心。你現在才小學,唸書的路才走了一小段,難道總要人幫你?往後,你成績好的時候,告訴媽媽;成績不好就自己想辦法,好嗎?媽媽並不非要你每次都考好,知道努力就夠了,媽媽相信你。
顧瑾之是從那個時候起,就知道別人並不在意她的生活,哪怕是她母親。
他們自己的生活。壓力就夠大了,讓他們疲於應付。當你的壞訊息不足以讓他們幸災樂禍的時候,他們會很煩,甚至不想知道。
越是親近的人,越不需要知道你的煩心事。
後來,顧瑾之報喜不報憂。
她而後的一生,自己的壓力都自己去處理,從來不給自己身邊的親人添麻煩。像朱仲鈞說她家庭溫暖之類的話,顧瑾之想,告訴了他又有什麼用?
不過是讓他為顧瑾之擔心而已。
自己的事,自己想辦法。
家庭和睦,身邊的朋友和同事友善,是人的基本需求。誰也不想生活在烏煙瘴氣裡……顧瑾之笑著回應朱仲鈞,非要失去了,才去爭取?你這話道理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