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辰之是打定了主意要去學醫。
他也不想如此不孝,惹得父親暴怒。
可人各有志,他不能違心走父親安排的路,自己一輩子不痛快。
前年顧辰之和同窗去東郊遊玩,看到田裡的老農,背脊佝僂忙碌著莊稼活兒。
顧辰之幾個同窗討口水喝,就和老農閒話,問他一年的收成如何。
老農說,不過是餬口。
“如今世道太平,不用打仗逃難,逃荒的人也少,幹活就能填飽肚子,這是老天爺的恩賜啊。碰上了災荒之年,顆粒無收,半年就白忙碌了……”老農笑著對他們幾個公子哥說。
幾個人笑笑。
他們賞了一回稻田綠秧,作了幾首詩就回了家。
顧辰之卻一直記得那老農臉上的溝壑。
他們每日從早忙到晚,只求一碗米粥裹腹。
而顧家每頓吃飯,都要大量的剩餘。
明明能自己穿衣,卻要丫鬟服侍……
那麼,他顧辰之長著手腳是做什麼的?
盤餐,哪一粒是他自己賺來的?
他就開始在市井行走,見得越多,心裡總憋著一口氣。
他也不妄想自己能造福百姓。
只是想自己開個藥爐,也能施捨救濟一方……
他又想起自己看書,看到將“醫者”這一行成為“杏林”的來歷:三國的時候有個叫董奉的人,他看病不收診金。病家的病若是痊癒。就在董奉家的後山種兩棵杏樹。
不久,董奉家的後山,杏樹成林。
春上杏花綻放,蔚然如霞,燦紅映襯了半邊天。
後人就把醫者用“杏林”代替呼之。
每每想到這些,想到那董奉,想到杏林,顧辰之心裡就一陣熱血沸騰。
特別是顧瑾之的醫術越來越顯著的時候,顧辰之心裡的騷動,再也按捺不下去。
他找了很多名醫的醫案自己看。
偷偷的看。
哪怕看不懂。他都先背下來。
有了這樣的準備。他才敢今日違背父命開這個口。
顧辰之不求史冊流芳,不求百姓感恩,只想將來若是有位像那位背脊彎曲的老農一樣的窮苦人來求診,他能解了老人的病痛。不收診金。讓老農把診金省下來買口糧。
這樣。顧辰之才能活得心安理得,才不枉自己在這個世上走一遭……
否則,尸位素餐。人活著又有什麼意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