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都觀在青城內部又名祖師殿,坐落於青城祖師峰。它的整體山型如同一柄勺子的勺頭,從山腰開始就向內凹陷,露出了一大片亭臺樓閣的道觀建築。
白崖上一次跟劉鈺來過這裡,不過,並沒有進去過,僅是去淨羅真人的靈熙殿途中路過。這一次被劉鈺要求去一趟功德法事壇,他才得以近距離觀察祖師峰。
這一看之下,白崖發現祖師峰的佔地面積很大,但山峰並不算很高,整個峰頭從山腰開始就有諸多人為改造的痕跡。
青城綿延萬里,但青城派的各個宗派都屬於道家宗門,崇尚道法自然,沒有太大需求的話,很少會大範圍改造環境。
不過,祖師峰作為清都觀的祖地,數千年下來,還是接受了很多的改建。最為明顯的就是猶如勺子狀的山型,這既是為了擴大清都觀的可用面積,又是為了配合山頭防禦法陣。
在第二戰國時代,青城派曾經遭受過外敵入侵。
當時,神州列國征戰不休,無論名門正派,還是邪宗魔門都捲入了世俗間的戰爭。
蜀國與秦國結盟,對抗楚國、大理和蜀南百越部族的九溪十八峒。因軍中缺少高層武力,蜀明王孟良親往青城、峨眉等修煉勝地,邀請各門各派的武者。
那段時期,青城和峨眉兩大修煉勝地的各個門派,第一次結成了道家聯盟,並整合為青城、峨眉兩大派系。
不過,因為這兩大派系修道者的主祀和教義都有所不同,故而當時並無統一意願,只是作為一個臨時的聯盟。
真正的改變出現在戰國時代中後期,那時候青城、峨眉開始陸續出現仙魔位境,引起了各大仙武宗門的窺視和爭搶。
先是青城和峨眉本地門派的爭奪,而後就引來了周邊仙武宗門的窺視,甚至連益州之外的仙武宗門都有意願來分一杯羹。
為了減少各派在修煉資源上的紛爭和內耗,同時也為了抗衡欲要強佔仙魔位鏡的外州門派,青城和峨眉兩大派系終於擱置了內部的宗義紛爭,從鬆散的仙武聯盟變成了現今的兩大顯世道門。
清都觀作為真武派道統,戰鬥力毋庸置疑,但祖師峰也曾遭受過多次劫難。
從那以後,清都觀的先輩就開始改造祖師峰,給它設定了重重法陣。更有玄道前輩施展莫大神通,將數座外圍的山峰挪移了過來,作為祖師峰的外圍屏障。
現在站在祖師峰的山腳,明顯就能觀察到周圍都是一圈又高又陡的巍峨大山。它們猶如花團錦簇般將祖師峰護衛在當中,外人若想進來,就必須先突破周圍這些峰頭。
白崖沿著幽深的山路緩緩走著,道旁林木青翠,鳥語花香,讓他只覺心中別有一番寧靜。
清都觀與大多數道觀不同,依山而建,少了外牆和大門,主殿前方是一處巨大的廣場,但不是演武場。場地四角各自都有一個香爐銅鼎,晝夜燃著香菸,走近之後就能聞到一股獨特的香味,讓人心曠神怡。
因為地處青城深處,這裡並無香客道眾過來拜神,大多數外門武徒也是進不來的,只有真正的青城弟子才能過來。
作為道觀,清都觀允許所有門下弟子隨時過來主殿,這裡每天都有早中晚三次功課,來晚一些也可在殿外旁聽。
不過,類似白崖這種武者依然很少過來,過來的基本都是修道的出家人。
清都觀的觀主僅僅是主持這間道觀的事務,從不理會其他,更不要說白崖所在的清都觀武堂。
白崖在觀中道童的指引下,先是進觀拜祭了真武大帝和歷代祖師,然後就繼續繞殿前進,前往祖師峰後山的武堂所在。
清都觀武堂跟劍指峰的下屬各個堂口差不多,分別主管丹藥、法器、陣法、符籙等四大部門。
此外,還有兩壇兩閣,分別是功德法事壇、農事壇,武道經典閣和御獸閣。
功德法事壇負責給所有外門武徒和青城弟子頒發功德任務,只是外門武徒的功德在修煉峰結算,青城弟子則是在內部武堂結算。
武道經典閣是存放武道典籍的地方,只是外門峰頭的藏書閣只放一些大路貨和基礎武道秘籍,武堂的武道經典閣就不一樣了,存放了很多青城秘法。
林牧叛門那會之所以只出動了一些意境去追捕,唯一的勢境還是他師傅華誠,而沒有驚動先天武者,就是因為他洗劫的是蘭溪隘的藏書閣,只搶了幾本大路貨秘籍。
若是林牧當時搶奪了真正的青城秘傳,那就不一樣了,追捕隊伍一定會有好多先天。哪怕追進金烏道的地盤,跟金烏道大戰一場,估計都不會收手。
至於農事壇和御獸閣,也是清都觀非常重要的部門,重要性甚至不亞於功德法事壇。因為這兩個部門一個負責培植天材地寶類的花草植物,另一種負責培育神獸仙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