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慈本來心有雜念,面對極祖這樣的強敵,未慮勝,先慮敗。
敗在極祖手裡,並不奇怪,在這兒也傷不到根本,諒極祖也追不到攔海山去,可這麼一來,在真界之中,對他與“後聖”的聲望,必然是一個打擊。
可在真實之域的“高臺”上,鐘聲響起之時,這些個蕪雜念頭,卻是一發地洗盪乾淨——或者說,根本沒有了存在的空間。
“高臺”是用萬古雲霄和紫微帝御的法門,在真實之域搭建起來的介入上清體系的一處平臺,自然而然會與相應的資訊發生反應。
餘慈雖然將生死法則脈絡打入虛空,進入了玄門體系,但要說與上清體系有多麼深入的聯絡,倒也未必,計劃中,那是需要進入太霄神庭後,才會進行的下一步工作。
而這一刻,餘慈面對所謂“華陽魔矛”的尖鋒,看到的是汙濁的靈光,那裡面毫無疑問摻雜著身死在華陽山附近,上清修士的怨念,此時,卻是禁錮在魔矛之上,被仇人驅役。
對上清一脈的修士而言,這情何以堪?
透過這點靈光,還有華陽魔矛的氣機軌跡,餘慈的意識甚至可以追溯到華陽窟,感受那些掙扎的意念……
相隔數萬裡,這並不是件容易做到的事情,但透過“高臺”,透過剛剛發生的反應,或曰共鳴,餘慈的心神,便隨著那愴然的鐘聲,順勢播灑開去。
鐘聲中的情緒,想也知道是共鳴所成,然而,為何會有鐘聲?
疑惑在急劇擴張的心神之中,便像是被風吹散的薄霧,漸漸沒了痕跡。
與心神相和的,只有九天十地之間,漸漸清晰起來的“呼應”。
華陽窟、黑水河、九山十河夾谷地、洗玉湖……以至於廣袤的北地三湖區域,分明都有“呼應”。
那是上清體系覆蓋或者曾經覆蓋的地方。
劍仙劍意留痕,可以維持成千上萬年;上清體系的痕跡,同樣不易抹殺。
更何況,這點點滴滴所留存下來的,都是上清修士依附在體系中,那一絲絲不滅的執念。
東方修行界沒有六道輪迴,便是有,這些執念亦不入其間。
執念是如此虛緲,有的只是存有一次呼應之力,繼而徹底湮滅。
似乎就是為了等待這一刻。
他們的呼應,證實了上清體系的存在,便是支離破碎,可片斷尚存。一旦有了契機,便會形成聚合的力量,在共鳴中交織,努力地拼合在一起。
這是餘慈首次全方位地感知上清體系。
這個上清體系是不是三十六天,餘慈不知道,就他所感知的,這體系已經非常殘破了——破碎、扭曲,渾化在一起,沒有人維持、梳理,只能憑藉著以往的慣性,苟延殘喘。
由於萬古雲霄和紫微帝御法門的性質,餘慈一旦切入體系之中,位置天然在中心,但上清體系具備中心嗎?
上清體系理論上或許統馭在三清境下,但具體的管控,向來是分諸四御,其功能大概是:
玉皇帝御總括萬有,決議定策;
紫微帝御掌控中樞,排布神明;
勾陳帝御統御道兵,征戰殺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