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天靈鼓上真符”確實很有意思。
天垣本命金符十三符法脈絡,唯有“行天靈鼓上真符”獨門獨戶,只此一家,獨佔一脈。
但此符又不只是一個“有意思”就能形容得盡的。
其位列誅邪一系,前接五方星隕殺印、九元五帝內攝雷印;後連九五叱雷法、上洞真霄辰光感應神雷,貫通兩脈,化育神通。
所成者,雷君是也。
五器四神中的“四神”,亦即四種神通法相,包括神將、靈官、雷君和天師。
這個順序,無關威能高低,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不過,常規來講,後兩者,亦即雷君和天師,要比靈官、神將的評價更高一籌。
天師之妙,在於“中樞”,一旦“五器四神”結成法陣,天師居於中央,統籌排程,是靈性所鍾。便是神將執法劍,靈官執帝鍾,神通化合,也遠遠不及。
雷君之高,則在於純粹的威能。
行天靈鼓敲響,上合星樞,震動五方,掌控雷印,代執天刑,若能應機而發,順承天心,自有天地法則意志傾注,真能夠機緣巧合,甚至可能從本屬於小神通的層次,一路提升到無上神通!
便如此刻。
隨天鼓擂響,翻卷的劫雲陰霾,無盡的雷鳴電閃,都歸入一定法度掌控之內。
在其核心,也就是雷池之中,亦就在金剛魔俑身後,電漿拔起,形若水銀,聚攏塑形,依稀見得身形面目,又隨靈光流轉變化,塗就顏色,成就一具法相。
其頭面威猛,雙眸似開似閉,頂戴高冠,身披大紅之袍,上織紫青之紋,又有雷圖雲篆,身下乘墨麒麟,腦後圓光如輪,其中有三座燈盞,燃燒的不是火光,而是雷霆光焰。
隨著雷君法相現身,掌控法度更是嚴整,已經瀕臨崩潰的雷池,霎時間波平如鏡,億萬雷火,便在“水面”之下,遊走如靈魚,積蘊著更恐怖的張力。
法相一現,自成界域。
這本不是“雷君”天生便有的,但在此情境之下,威能便有不同。其實也就是轉移天刑權柄,理論上,劫雲周覆之地,便是界域所及。
裡面當然要有一個過程,具體是要看用符之人的修行境界,還有把握樞機的能耐。
強者則速,範圍則廣;
弱者則慢,範圍則狹。
掌控“天刑權柄”不容易,就算是朱太乙復生,要使“雷君法相”控制千里以上、萬里以下的劫雲範圍,也要花上小半刻鐘好好梳理。
但餘慈又有不同。
因為這一刻,他那具分身已經電射而回,帶著他的核心念頭,直接撞入雷君法相之中。
這是以分神之法合以符法靈機,任何一個符修恐怕也不會做出這種捨本逐末的事來,但如今餘慈只一具分身在,並無本體牽累,倒是最恰切不過。
他的修為境界不說,認知層次已經踏上了真實之域,對天人九法有了一定的把握,更別提還要寶蘊在旁,與天地法則意志“暗通訊息”——多管齊下,權柄移交之速,遠超常理。
也就是一個呼吸的時間……
前方金剛魔俑從暴怒如狂的情緒中醒覺,猛然轉身,發力便撲。
不能說它反應不及時,然而此時它面對的,已經不是尋常的法相、尋常的神通!
雷君法相穩居於黑麒麟背上,腦後圓光輪轉,三盞雷焰燈變化位置,燈火搖曳,異相便生。
雷池之上,電光之間,細密波紋暗生,層疊如鱗甲,隨即延伸變化,擺盪如活物,轉瞬之間,竟是有天龍之形化現,張口作嘯,雷音轟鳴。
萬千天雷,飛落如雨,轉眼將金剛魔俑淹沒。
雷霆本身的殺傷倒在其次,剛剛天劫最狂暴時的雷霆海洋,不也沒把金剛魔俑怎麼樣嗎?
可此時迸發的雷霆,已不再是自然雷火,而是運轉靈機,主天刑殺伐之力,再以九五叱雷法的法門,將其運化出來。
九五叱雷法、九元五帝內攝雷印、上洞真霄辰光感應神雷,為諸天飛星、天垣本命金符中的三大雷法,便應在雷君法相腦後這三盞雷燈之上。
九五叱雷法所發雷霆,為陽剛之極,震動萬物,專破道基根本。
金剛魔俑身屬異類外道,沒有道基可言,但其體內還藏著一頭天外劫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