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項鍊》擁有的各種各樣的賞析與解讀,都可以從側面看出這篇作品是多麼出眾。
假如是普通的作品,怎麼可能會讓那些文壇人士搞出這麼多的解讀,除非你確實已經名滿天下,面子大到了誰都要賣的地步,所以哪怕寫出來的是一坨屎,都有人前仆後繼地去吃,然後大喊“真香”。
除了各種解讀之外,當然還有一些非常崇拜王德孚的資深粉絲,開始花式吹捧這篇以及王德孚這位創作者。
有粉絲從構思上吹,表示以“項鍊”為線索展開故事情節,使敘述更為有序而集中,在構思佈局上又不落俗套。
劉織雲向凌夫人借來的鑽石項鍊,本來是假的,可借的時候凌夫人並沒有說明,歸還時她也不開啟看。
物主的這種罩在擁尊持貴光環下的滿不在乎的態度,無疑為後來點明項鍊是贗品埋下伏筆。
事實上,由整個過程看,從項鍊的借用一遺失一歸還,直到還清債務,整整十年時間,劉織雲一直不知道借來的項鍊是假的,而凌夫人也“可能”一直不知道還回來的是真的,雙方都“蒙”在鼓裡,直到最後,事情的真相才被揭出。
這個“十年後相遇”的藝術構思是極具匠心的。
就是要讓劉織雲十年的辛酸苦痛為自己的虛榮心惹下的禍,償付代價,得到教訓。
之所以不急於把謎底點破,而放到十年以後,就是要讓當事人和讀者同時為之一驚,增強出人意料的戲劇性,從而使作品結束時產生強烈的震撼人們心靈的悲情藝術效果。
還有粉絲從的結構、行文詳略得當上吹,表示在《項鍊》中,王德孚在情節序列上是鏈狀結構,以一條項鍊為線索展開故事。
這種結構能夠直觀的表現事情發展的過程,使讀者輕鬆自然的瞭解到整個故事的發展脈絡。
《項鍊》在剪裁上極為精當,恰到好處。
凡是過去的事情,時間過程長的事情和需要比較全面介紹的地方,等等,作者都採用虛寫的手法,概括地加以描述,或是幾筆帶過,或是補敘與作品內容相關的背景材料,如劉織雲夫妻倆的身世,為了還債而度過的十年困苦的日子,等等。
而近期發生的事情,或正在發生的事情,就用實寫的手法,加以重點刻畫和描寫,生動而形象地揭示出人物的性格特徵、心理變化,如寫項鍊丟失後,突出了夫妻倆像遇到滅頂災難,那種驚恐萬狀、愁苦不堪的情景,透過這樣的實寫,說明了事情的嚴重性。這些都是那樣精細、得體。
甚至還有粉絲從“代入感”上來吹,也真是可以了,沒想到這樣的短篇都能讓他們有代入感。
他們表示,他們一旦讀進,心思便會隨著劉織雲的感情而跌宕起伏,這種變化同時會引導他們的思維判斷,既對主人公的遭遇感到深切的同情,又覺得那樣的結局是理所當然的。
他們認為,王德孚依舊是站在小資產階級的立場上,用他們的心理去敘述他們的日常生活,又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體現他們獨有的虛榮心。
總而言之這樣的作品可以說深得他們的心,實際上哪有這麼誇張,只是因為他們之前太崇拜王德孚了,導致他們覺得不管王德孚寫什麼,他們都覺得很有深意,吹就完事了。
所以說看這些粉絲的吹捧,倒不如還是看類似朱墨徹這樣的文壇人士的解讀,至少他們的解讀是更加客觀的,而且往往有自己的東西,並不是人云亦云。
就好像那位之前靠深入解讀了王德孚的那篇《女性的屈從地位》的文壇新星梁婧,這一次她對《項鍊》的思考與解讀,也是別開生面的。
在許多讀者都同情女主或者認為虛榮的女主活該時,她卻認為女主其實也有幸福驕傲的地方,至少她有一個陪伴她十年一起承擔債務而不離不棄的丈夫。
對女人來說,難道這不是一件驕傲與幸福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