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宏長時不醒,原本暗中的正統繼位一事逐漸出現在一眾洛陽大臣面前。甚至洛陽百姓之間不時也在口口相傳。
劉辨乃是長子,順應德行,立劉辨為帝實乃當然。何況劉辨子母乃是當今皇后,極受劉宏寵愛。其舅乃是當朝大將軍,手握重兵,更是無可厚非。
但收養劉協的乃是劉宏之母董太后,董太后不喜何後狠厲作風,同樣遷惡於劉辨,不喜劉辨成為大漢皇室正統。因此,董太后聯合朝中看好劉協的重臣,欲立劉協為儲君。一來二去,儲君之爭鬧得洛陽血雨腥風。
洛陽城中,董太后兩親侄悄然來到張讓府中。
“董將軍,何進那廝已聯絡朝中一應大臣,協立皇子辨為儲君,吾等該如何?”張讓望著董重,顯得焦急萬分。
“不知董將軍可否帶來太后懿旨?”十常侍之一夏惲也是同樣焦急問道。
“二位常侍不必太過擔憂。”董重安慰道:“太后已命吾二人聯絡朝中大臣,不少大臣已答應下來。”
“皇子辨常年居於宮外道觀之中,輕浮無儀,毫無帝王風姿。才智更是遜皇子協太多,於情於理,繼承大漢正統乃是皇子協無疑!”董承在旁,篤定的說道。
相較於皇子辨,皇子協一直身處皇宮之內,更是有董太后悉心教導。況且領地一直對劉協生母靈懷皇后王榮心中愧疚,劉宏更是在靈懷皇后死去之後,作《追德賦》、《令儀頌》,寄託對靈懷皇后哀思之情。
再加上劉宏生母董太后多年干預朝政,朝中不少大臣皆是由董太后提拔。在董承看來,皇子協繼位大統已是鐵定。
“吾等仍需多多走動,請得更多朝中大臣贊同才是,切莫再次徒增擔憂!”
“董將軍所言極是!吾等常侍也是朝中大臣,關係也是不少,皇子協繼位定當無疑!”張讓聞言,心中安定不少。心中開始篩選需要前往拜訪的朝廷大臣。
洛陽城張讓附中三人商議。而未央宮後宮之中,何皇后更是積極準備。
別以為何進只是屠夫,但爭權奪勢似乎天生。何進建議何皇后皆宦官干預朝政之事拉攏世家俊傑,其中最為讓何進看重的便是汝南袁氏之後袁紹此人。
汝南袁氏四世三公,門生遍佈天下,朝中大臣也有不少都是其門生。在如今世家當道的天下,袁紹身後的袁氏能量可是不小。雖然曹操心懷報效朝廷之意,但是曹操始終乃是宦官之後。即便再如何俊傑,何進也不會在此時拉攏曹操。
“立嫡長子為儲君乃是大漢歷來禮數,董太后干預朝政不說,此時更是插手立儲一事,甚是可惡。”何進詔來朝中一應年輕俊傑,商議立儲之爭。
“大將軍不必生氣!”袁紹作揖拜道:“立嫡長子為儲君,乃是正統,即便董太后有心,也不可逆天下所向而行。況且朝中一應大儒也不會同意。”
“吾袁氏門生更不會同意!”
何進聞言,心中著實高興,只要朝廷重臣和世家支援,立儲劉辨已是輕鬆之事。只是袁紹最後一句話卻讓何進心中咯噔一響,沉鳴片刻,心中便有些許打算。
“本初,汝袁氏四世三公,乃當世望族。得本初相助,朝廷安矣!”何進不露聲色的誇讚袁紹道。
袁紹作揖再拜,臉色並無太多變化道:“為大將軍效力,便是為皇子辨效力,即是為大漢朝廷效力,紹甚幸哉!”
“只是大將軍,宦官不除,吾大漢朝廷難見青天之時也!”
“那是自然,待立儲之爭過後,便是宦官奸妄殞命之時!”何進眼中露出篤定,心中野望更是不停滋生。待劉辨繼位之後,本大將軍便可效仿先帝竇氏外戚,權傾朝野,哈哈哈!何進心中暗笑,嘴角更是不自覺翹了起來。
袁紹站立於何進身側,也是嘴角上翹,不過相對何進,袁紹笑得更為狡詐些許。不過沉迷自己大權在握的何進,並未發現袁紹異樣。
兩黨外戚爭得昏天暗地,朝中不少大臣也暗自站隊。即便蔡邕、盧植、馬日磾等人更遠遵循先祖規矩,立嫡長為儲君,但劉辨平日的表現著實讓人失望。也導致一應大臣不知如何決定,只得心中暗自祈禱劉宏能夠早日醒來,親自立下儲君,解除立儲之爭的暗鬥。
或許上天眷顧,不願見得洛陽大亂,禍及百姓。中平五年八月,劉宏終於在或好或壞的期盼中清醒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