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漢室已然不得民心,主公仍舊以漢室統領治下百姓,如何讓百姓能夠繼續相信主公能夠讓百姓生活得更好?”賈詡說著,臉色變得正經起來。
“主公曾說過,國能否為國,需要百姓有統一的信仰,統一的尊嚴。若是主公一直打著漢室的旗號,如何讓百姓找到信仰?找到尊嚴?況且主公也不必一步就位,慢慢來便是了。”
賈詡說罷,項敖腦海轟鳴,甚至眼神都變得有些渙散。賈詡見項敖如此,也沒有再多說,後退兩步,回到原位,繼續老神在在的眯著眼。
良久,項敖抬起頭,環視眾人,深深吸了一口,鄭重說道:“中原大地,皆為炎黃後代!即日起,吾為炎王!”
徐庶聞言,神色大喜,抬起頭了看了眼項敖,又匍匐拜道朗聲道:“主公英明!臣徐庶,見過炎王!”
“臣等,拜見炎王!”一眾文臣武將同樣喜形於色,紛紛高呼。
“都起身吧!”接受現實的項敖也不再糾結於此,淡然說道:“祭天拜祖一事,有孔明操辦。既然已經定論下來,那就廣而告之,昭告天下!”
“諾!”胡昭鄭重接令,心中已經開始盤算此事。
今日項敖召見諸位重臣,原本是打算重整項敖勢力,以便能夠更好的治理麾下領地和百姓。卻不想被徐庶提出的稱帝一事耽擱,定下了稱王之事。稱王可是重事,項敖麾下文臣武將暫時放下了手中之事,將稱王一事放在了首位。
稱王之前,項敖的政治中心一直都是以將軍府的名義在處理麾下治地的所有事務。稱王之後,項敖按照漢制,結合昔日銀河帝國的官職,設丞相府、將軍府、御史府、太尉府。
丞相府內設左右丞相,權力相同,俸祿相同,輔佐項敖處理治下政務;丞相府可任免各地大小官吏以及各地科考事宜。丞相府之下,幾乎包含了項敖勢力之下的所有官吏。
將軍府設大元帥、大將軍、大校尉,元帥為正,將軍、校尉為副;一國君王常任大元帥,統領整個國王兵馬,包括各地郡兵、預備兵。大將軍、大校尉輔佐。將軍與校尉的任職沿襲漢制,將軍職能沒有發生變動,而校尉被獨立出來,專門負責各地治安,類似武警。
各地郡縣除了平日輔佐縣令等處理民間糾紛不多的捕快之外,可向上一級校尉申請授權,讓校尉軍協助當地事宜。將軍府只有帶兵之權,不能決定是否發兵。大元帥除外。
御史府設御史大夫,御查大夫。御史為正,御查為副。御史大夫有懲治百官的權利,得到國主命令之後,調查百官,屬實則懲戒;不屬實,則反饋國主,懲戒虛報的御查大夫。御查大夫整理來自各地民意,監察百官,收集道證據之後盡數交給當今國主。
太尉府設左右太尉,主軍事。王國之內所有戰事,都要經過太尉府之後才能下達軍令,讓將軍府出兵。特殊情況之下,需要國主授權,方能下令將軍府。
另外在四府之外,有暗查司。只對當朝國王負責,是為國王在各地的眼線,不論是民情、軍情等,都在收集。至於行政區域,項敖並沒有做太多的改變,仍舊按照恆帝、靈帝的稱呼任命官吏。
胡昭、沮授為左右丞相;戲忠、田豐為左右太尉;姜呂為御史大夫,趙良為代御查大夫;徐庶為大將軍,趙雲為大校尉,項敖自己為大元帥。孔融為青州刺史,盧植暫代幽州刺史,李進為幷州刺史,高順為冀州刺史。
作為項敖最為關心的培養王國人才的太院,乃是重中之重。任命自己丈人蔡邕為太常兼太院令,總管整個太院的日此事務;任命華佗為醫匠分院院令,馬均為工匠分院院令,皇甫嵩為軍院院令。欒賀勞苦功高,任命為大司農,替項敖監督整個王國的農務、民生。陳琳為大鴻臚,替王國接待外賓。
太常蔡邕之下,暫時設有太祝令、太史令。王國的最為富足的糧食基地朔方、太原所在的河套平原,項敖交給了跟隨自己多年的王五和張龍二人,分任太守。
又任姜炎為京兆尹,兼任執金吾;典韋為光祿勳。替項敖遠守範夫人城的邊靖終於得到了項敖的認可,轉副為正,駐紮範夫人城。其餘新投來的楊奉、張燕、管亥、徐晃、太史慈等人皆有封賞,至於日後如何,都要看各自軍功,方能晉升。
如今乃是戰時,將軍府的事務極為繁重,項敖又任命田豫、韓浩二人為典軍校尉,常駐將軍,替項敖整理將軍府的日常事宜。不同於漢制,典軍校尉被項敖略作改動,更為靠近文職,暫時不具有帶兵的權利。不過又是項敖的親信,權利也是不小。
昔日的當朝大臣或者隱士,在項敖麾下也沒有能夠獨身世外。除開皇甫嵩、盧植二人居於高位,朱儁等老臣同樣得到了重用。即便是司馬徽、張臶等隱士,也被項敖軟磨硬泡放進了太院之中,替項敖教育學生。
整改行政結構之後,項敖同樣大刀闊斧的整合、刪減炎國軍政,重新定義了王國的兵馬的定義。
原本就已經有將近三十萬兵馬的炎國軍隊加上冀州的降卒和黑山、青州黃巾,整個炎國的兵馬已經超過六十萬之數,恐怖至極。項敖昏迷的三年之內,若不是胡昭應急之下,最大限度的啟用屯兵之策,要養上六十萬大軍早就已經讓炎國入不敷出,不攻自潰。
軍權在炎國之中,只有項敖能夠改動編制,任何人不能插足。即便是胡昭、賈詡,或者趙雲、姜炎等人,也只有提意見的份。
在軍中抽調各部精銳,項敖將親率的羽殺營擴大到了一萬之數。也辛虧項敖恢復記憶之後,重拾往日的修煉,讓神識得以長足長進,不然即便炎國人才眾多,也無法擴充羽殺營的規模。高順也被項敖悄然之間帶上了修煉之路,然高順不論是武藝還是神識都得以增長,將陷陣營擴充到了一千的整數,真正有了一營的編制。
趙雲自然也不例外,憑藉著自身不凡的資質,武藝突飛猛進,也是眾人之中最有修行天資之人。修為的提升,也讓白馬義從的規模從五千擴充到了一萬。
讓項敖和項平奇怪的是,即便項敖提供了修煉的心法,但是不知是靈氣不足還是這個世界的規則不允許,一眾將領的修為提升緩慢得要命,甚至抵不上項敖所在世界最為平庸的修士。雖然修為提升不明顯,但是接觸道修為之後的文臣武將,對於自己修行的武藝幫助卻是極大,讓項敖聊自安慰。
人馬充足,項敖將弓騎兵擴充到了四萬之數,分派到各大軍部。之前建立編制的兩千重甲騎兵營,在人馬和物資的限制之下,將近十年也只擴充到了三千。此次大勝之後,終於讓項敖將重甲騎兵擴充到了五千。往日一直都是陷陣營在充當重甲步兵,此次人員充足,項敖也從各軍之中,抽調精銳一萬,獨立建起重甲步兵營。
重甲步兵(一萬)、重甲騎兵(五千)、陷陣營(一千)、羽殺營(一萬)、白馬義從(一萬)五營,除了各自的統領之位,五營只聽項敖一人號令,任何人不得調動。既然有了正規的重甲步兵和重甲騎兵,陷陣營和羽殺營便解放了出來,除了必要的防護甲冑,陷陣營和羽殺營恢復起初成營的模樣,半重甲模式的同時,攻擊力舉世無雙。
而白馬義從作為五營之中唯一的輕裝兵馬,機動能力在王國之內是為最。項敖更有信心,即便是其餘諸侯,也沒有白馬義從如此神龍見首不見尾的能耐。
項敖將整個王國兵馬分為五軍,東南西北中,項敖所領的精銳之中的精銳是為中軍。
東西南北四軍,各軍從現有的兵馬之中選出四萬精銳,加上分派的一萬弓騎兵,四軍皆是五萬的編制。非戰時,四軍主帥不定,由將軍府統一任命,兩年換任,管理操練四軍。戰時,四軍主帥同樣由將軍府任命,在接到太尉府的軍令之後,方可出兵。
其餘落選計程車卒,可自願選擇,或卸甲歸田,務農從商;或調任地方,管理治安;或屯兵于田,隨時等待將軍府的召集。
即便將炎國的兵馬銳減了大半,但炎國的正規兵馬二十三萬餘之巨。而整合之後的炎國兵馬,戰力比之前五六十萬的大軍還要強悍。被消減而去計程車卒,大多都是經歷過大大小小無數戰爭的勇士,在其餘諸侯之中,也是百裡挑一的精銳。
若是被其餘諸侯知曉,如此精銳被項敖發配到田間種地,恐怕項敖會被各路諸侯的唾沫淹死。
炎國的邊境並不太平,常有大軍駐紮。而項敖重整兵馬,免不了要調動各地守軍。如此一來,讓項敖周邊的諸侯心驚不已。尤其是西面的馬騰和楊奉、徐晃已經放棄的白波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