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賢侄不遠萬里前來護送伯喈,實乃大孝!”與蔡邕極為要好的盧植上前說道,曹操、公孫瓚見狀作揖退開。
項敖見狀亦是作揖見禮道:“老師體弱,此次前往朔方路途遙遠,舟車勞頓,敖即是老師弟子,定當盡些許孝心才是,不值一提!”
“哈哈,好!好!好!”
三年前,項敖在老道士的帶領下,前往洛陽遊學,有幸見識到蔡邕、盧植、孔融等當世大儒,也不知老道士是何身份,與眾人皆是老友。不過相比大儒,項敖更歡喜的是相遇曹操及公孫瓚,志氣相通,脾性相仿,互為知己。當然還有一位公孫瓚同窗,劉備。此人乃是漢室宗親,雖是落魄,卻也學識淵博,喜交好友。
曹操雖是宦官之後,但每次與曹操相談,項敖都能從曹操言語之間體會到曹操願為大漢盡忠之情,更有效仿昔日冠軍侯之志,願為大漢開疆擴土,守護邊疆。公孫瓚更是遼西望族名門,隨時庶出,但是長相英俊,勇武不凡,才華更是出眾。
項敖聰慧伶俐,又尊師重道,極有禮節。當老道士領著項敖拜會蔡邕時,蔡邕見如此良玉,當下便貼下老臉,‘威脅’老道士,讓項敖拜蔡邕為師。老道士帶項敖拜會蔡邕,本就有此想法,見蔡邕如此,老道士當然假作不願,推脫些許之後欣然同意下來。
至於為何盧植會稱呼項敖為賢侄,也是因為蔡邕收徒。拜師之後,項敖在洛陽的日子便極為豐富,時常陪同蔡邕拜訪當朝諸多大儒,讓項敖見識暴漲。當然項敖也是有幸見識諸多俊傑,比如潁川大族荀氏的少年英才,荀彧與荀攸叔侄,雖是叔侄,二人卻是年齡相仿。
雖然項敖從師蔡邕,司馬徽與龐德公更是給足老道士面子,在襄陽、潁川一地為項敖傳揚不少名聲,但項敖仍是毫無根底的平民,相交尚可。
“好了!”蔡邕見一眾人打趣項敖,佯裝怒氣出言阻止道:“老夫弟子有如此好欺負?”
“此次還得辛苦敖兒護送為師流放!”
項敖聞言,趕緊作揖道:“老師嚴重,百善孝為先,能侍奉老師乃是項敖福氣!”
蔡邕聞言欣慰點頭,也未再多說。
“學生斗膽!”曹操思考良久上前說道:“老師,子幹公,不知此次敖弟隨師前往朔方之後多久趕回?敖弟天資聰慧,更是得諸多大儒、名仕教導,若能入朝,定是大漢棟樑!”
“學生斗膽附言!”公孫瓚也戰出身來。盡孝無過,只是二人在朝為官,見不得宦官弄權,外戚蒙皇,希望項敖能夠與他們站在同一戰線,匡扶大漢。
“汝等不必擔憂,入朝為官,路徑多樣,何故如此在意形式!”盧植接過話來,淡定的撫著下巴鬍鬚。蔡邕也是高深莫測的笑著,並未多說。
二人聞言,心中雖不是太明白,卻有些恍然。
“項大哥,不好了,鮮卑南下了。”姜炎不顧禮儀,衝進項敖書房大吼道。“不過還好,不是大軍,只是小股入境侵擾搶掠的騎兵。”
“嗯?居然這麼快。”項敖還以為鮮卑入境掠奪至少也得十月過後才會開始,沒想到才九月初便開始南下。“阿炎,叫上焦猛、焦靖,然後帶上騎兵十人,吾今日便會會所謂的鮮卑。”
“是。”姜炎見項敖如此嚴肅,不僅繃直身體大聲回答。
項敖一眾趕到朔方月餘,此時已是深秋。臨行之前,盧植更是贈與項敖十二騎精銳,幫助項敖將採用安全送至朔方。
片刻,項敖便帶著十二騎精銳騎兵,整齊矗立於臨戎縣城城門之下。項敖三人此時也已換上好馬,幷州北部與冀北之地本是產馬之地,再加上多域外商人生意往來,也有不少野生良馬。箭支除了項敖以前打獵所用的幾支精品,還攜帶兩壺一般的鐵箭掛於馬上。除開項敖和焦猛其餘之人其實箭術也就一般,只是勉強能夠射中目標而已。
還是如同以往,小黑替項敖揹著玄鐵長槍,自己則挎弓在身。可惜來到城門之後,守城都尉卻將項敖阻攔下來。
“項小先生,此時正待鮮卑入侵之時,城外大多百姓已經遷入城內,鮮卑異族大多牧民,騎術了得。就算項小先生武力不凡不懼他們,但是他們人多勢眾,若萬一項先生有個散失,教在下如何向蔡大家交代,還是別出去吧。”
都尉姓張,名龍,無字,行伍出生,憑著自己的努力一路才到都尉之職,確實有些能耐,雖無力主動出擊,卻在近幾年中防守有方,鮮卑屢次成為騷擾都未得到過太多實質好處。勸解項敖,也是為項敖眾人性命著想。
“張都尉好意敖心領了,然而今年鮮卑掠奪提前,想必張都尉也並未來得及將百姓轉移,此時在城外的村莊不知還有多少百姓正在遭受欺凌。敖無他志向,只是想憑藉自己些許武勇救下百姓。還望都尉大人不再阻攔,若真有意外,那也是敖命數不佳,與都尉大人無關。”
項敖作揖請求:“況且敖等馬匹也是良駒,若是不可為,敖定帶眾人悄然離去,不會胡來,敖還年輕,也想多活幾年不是。”
“可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