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羅雅君那離開,已經是下午了。雖然雨夾雪是停了,不過天氣還是陰沉沉的,看起來隨時有再下的可能。
鄭曉回到學校宿舍,提著早就打包好的包就離開了。
打了輛計程車,鄭曉就直奔機場,剛到地方,果然又開始落雪花了。
鄭曉找了找手機通訊錄,很快打了個電話出去,沒一會,就有一個西裝革履的青年匆匆走了過來。
“曉!”看到鄭曉,他連忙揮了揮手。
“恆意哥!”鄭曉提著包迎了過去。
“你來的也太晚了,飛機都等你一個小時了,快點吧,都趕著回家團聚呢。”青年隨手從鄭曉手裡接過一個包,催促道。
青年叫陳恆意,以前暑假的時候鄭曉去公司體驗生活,就是跟著他的,所以兩人也算熟人了。
一路頂著小卻冰涼的風,等兩人登上飛機的時候,渾身陡然的一陣暖和。
他們坐的客機並不大,也就二十多個座位,這會已經坐滿了。大部分都是公司高管,也許是工作性質原因,需要全國到處走。對他們來說,坐飛機跟公交車沒什麼區別,而且現在也挺方便的。
有個別誇張些的,甚至會早上在家吃早餐,坐著飛機就去別的城市工作,到了晚上再坐飛機回家。畢竟又不用買機票跟候機,到了機場就登機,相當方便。而且公司的飛機在幾個大城市之間跟班車一樣固定來往,當然不坐白不坐。
在座的人鄭曉都不認得,就跟著陳恆意一塊坐到了機尾的位置,他們剛登上飛機,機長就立刻聯絡塔臺那邊要做起飛準備了。
座位很舒服,鄭曉就後仰著,從包裡拿了耳機出來掛到耳朵上,聽歌來打發時間。
不知不覺的,鄭曉就倚在那睡著了,等他再睜開眼,已經到了地方。
“你這一身可不成!首都這邊冷得很,沒拿厚衣服嗎?”旁邊的陳恆意說著,就去旁邊的儲物箱裡,拿了一身新的羽絨服。
都是常備的東西,尺碼偏大,誰都能穿。雖然很少用到,但一定得有。
“倒沒想過這茬。”鄭曉接過衣服,很快穿到了身上。
等走到艙門那,刺骨的寒風幾乎是迎面直撞過來的,加上空氣很乾燥,連呼吸都是痛的。
鄭曉嚥了口吐沫,潤了一下喉嚨,氣候變化這麼大,他還真有點不適應了。
這會太陽才剛西斜,雖然是陰天,但離晚上也還有好一會呢。
等下了飛機,大家就各自散開了,基本都有車子在這邊存著,早就成了固定流程了。
陳恆意當然也有車子,正好又順路,鄭曉就坐他的車子一塊回去。
“你有半年沒回來了吧?瞧瞧,這一路又起了幾座樓,等個兩三年就得大變樣。”往科技園區那邊去的路上,陳恆意指著路兩邊的幾個建築工地說道。
“對啊。變得太快了。”鄭曉看著窗外,也不由得感慨。
“我記得小時候這邊都是農田,這才多久,城市就往外擴張了這麼大一塊。”
“城市化嘛,我記得鄭總說過,想看國內未來會怎樣,國外發達國家是很重要的學習物件。他們經歷的,我們多半也會經歷,只不過時間可能會大大縮短。”
鄭曉笑了笑,說道:“不過我爸還說過,人家的經驗瞧瞧就算了,時代在變,社會在變,指望能看清前路可不夠。”
車子一路走的還算順暢,還不到晚高峰,路上車子多但還算能走。
半個多小時候,終於能看到園區了。
十多年過去,這邊也從當初的荒蕪之地,變成了寸土寸金的地方。到處是科技企業,到處是高樓,聚集效應在這體現的格外明顯。凝聚力的核心當然是正成電子,以及那些並不聞名於外的實驗室,或者還有那所城西學院。
車子一路往園區深處走,一直到了鄭曉家小區的大門外。到這車子就過不去了,鄭曉只好下了車。
“那我就回去了啊。有事打電話。”陳恆意隔著車窗說了一聲。
“再見啊。”鄭曉衝著他揮了揮手。
門口的保安當然認得鄭曉,打了個招呼,鄭曉就刷卡過去了。
熟悉的路,熟悉的房子,熟悉的一草一木。鄭曉緩緩的往家裡走,心裡止不住的激動。雖然才短短半年,但總覺得過去了很久,久到他竟然有些近鄉情怯的感覺了。
“曉!你回來了啊!?”
正走著,突然有人喊他。鄭曉看過去,原來是盧二爺。
這老爺子現在終於用上柺杖了,畢竟年紀在那呢,八十多了都。不過其他都還好,眼不花耳不聾的,腿腳也只是走路慢點而已。
“盧爺爺,你散步呢?”鄭曉笑著打了個招呼。
盧二爺抬手指了指,說道:“剛從學校那邊回來,現在放假,我去看看實驗室門都鎖好了沒。”
“這哪用您去啊。這麼冷,你也不在家歇會。”鄭曉只好停下腳步,跟這位聊幾句。
“歇什麼啊。在家冷清的讓人惱的慌,還不如到處走走呢。”盧二爺擺擺手,有些無奈。
他大哥前年走了,老伴去年也走了,現在他這邊算是徹底成了孤寡老人。學校幾乎成了他的精神寄託,每天一起床就往那邊跑,要不是現在放假,他連晚飯都是在學校食堂跟學生們一塊吃的。
這也不奇怪,他的整個晚年生活的重心幾乎都在那邊,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是他看著起來的。甚至連那些老師學生,同樣是他看著招過去的,可以說,那邊幾乎是他現在生活的全部。
事實上,學校也確實是他最值得誇耀的成就,浪蕩漂泊了大半輩子,臨了名字竟到了教育家行列裡。
對學校,他不遺餘力的爭取資源,對前幾屆學生,他甚至很多都喊的上名字,對老師,他盡心幫忙。很自然的,隨著學校迅速成長,他自己也跟著到了很高的高度。
誰也不會想到,原本只是隨手之舉,會有現在如此豐碩的成果。學校一直奉行小而精的策略,一個年級總共只有七八百人,但就這麼點人,現在的影響力卻早就十倍百倍的擴散開來。
除了去正成電子的各大實驗室的,剩下的學生們身影幾乎遍佈國內各大科技公司。要麼是創始人,要麼是技術專家。人們驚訝的發現,幾乎一夜之間,這麼一個默默無聞的學校已經成長成了巨人。
喜歡回憶1980請大家收藏:()回憶1980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