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這是杜牧《江南春》中的一句。
意在反諷,是說南朝的皇帝大興土木,濫修佛寺,造成了國力衰弱民生雕敝,讓民間更加疾苦,百姓更加悽零。
而不止是杜牧反諷過佛教…
佛教,追其源頭,不過是「飛餅國」教會基礎上的一個變種,來源的母體始終是「飛餅國」的教會!
而隨著歷史的發展,佛教其實在一定程度上脫離了原本的從屬…
甚至抹殺掉它的出身。
在後世…對佛教信念與不信仰者,是截然不同的兩種人。
不信仰者認為,沒有佛教不敢編的故事,沒有佛教人不敢說的假話…把它當真,就是愚人,更是提出的所謂的「萬惡佛為首」的理念。
就比如,釋迦牟尼好好的王子不當,拋妻棄子到處去討飯…
這在信仰者眼中,那註定,釋迦摩尼的偉大與不平凡!
可在不信仰者看來,這不是有病麼,為自己那‘拋妻棄子,的不負責創造理由與根據。
更直觀一點的角度去出發。
後世…特別是隨著科學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佛教從官方的角度並不推崇!
至於原因…還是老生常談的那麼幾點。
皈依我佛,便是要斷了七情六慾…
若是人人皈依我佛,與凡塵斷絕一切關係,供養佛陀、菩薩,那我們的父母誰來贍養?我們的帝國誰來發展?從來從事生產勞動?
再加上…從人口角度,繁衍生息的角度考量,佛…或許值得一部分人去信仰,但並不值得推崇。
想到這兒,陸羽漸漸的眯起眼睛。
他在推導著,若大魏無佛…整個大魏將會是一副何種模樣?
——無須大興土木修建佛寺。
——百姓們遠離了虛妄,更容易迴歸實踐,從事生產。
——人口的繁衍得到了保障,一系列佛俗之間的爭執,從源頭上杜絕。
至於,佛家提倡的,對社會發展有益的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Yin、不妄語、不飲酒,其實…
可以與儒家的「五常」仁、義、禮、智、信調和一致。
至於信仰,道教完全可以替代…無外乎是,百姓從拜釋迦摩尼,變成了拜老子,拜元始天尊…並無本質的區別。
說起來…
自打陸羽成為「曹羽」後,他的站位,他的思考…已經不再拘泥於一家、一言,而是整個大魏,整個天下,他的一言一行,任何一則舉動,都要思慮再三,確保對大魏有利!
念及此處…
陸羽微微的握緊了拳頭,像是最終下定了決心。
而就在這時。
「太子殿下,五斗米教聖女求見。」
一個龍驍營甲士步入此間在典韋的耳邊小聲嘀咕幾句後,典韋上前稟報道。
「張琪瑛?」陸羽輕吟出她的名字,旋即輕輕擺手。「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