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司徒!諸位…”
——“如今的漢庭衰敗,可事實上,對三胡,隨便一路諸侯拎出來一樣能吊打他們!可為何,這些年來,遼西、幷州、冀州、幽州始終處於守勢?”
——“還有…明明‘明帝朝’時,是我們大漢北擊匈奴,恢復西域風采,可緣何匈奴一分為三,再度歸來時,這麼多年,都是胡人對大漢的邊陲發動進攻、劫掠,而我大漢永遠處在捱打的位置,鮮有進攻?這是為什麼?”
閻柔試著丟擲了一個問題。
這是一個大問題…是“三胡”宏觀上的大問題。
陸羽知道答案,卻揚起手,指向楊修。
“德祖,你讀的書多,閻司馬的問題你來回答!”
“學生斗膽試著回答。”楊修也不推遲,快速起身,拱手道:“說到底是因為利益,所謂無利不起早,又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
“胡人以遊牧為生,他們族群的每一個男丁,自小便是戰士,他們行軍,根本不需要糧草,胡馬到了哪裡,哪裡就是牧場,劫掠到了哪裡,哪裡便是他們的家園。”
“可大漢不同,就是任意一個諸侯,派遣幾萬兵馬駐守邊關,需要的是連綿不斷的糧隊,就比如袁紹,他需要將糧道從冀州延伸到幷州雁門,這需要多少人力且不提,但凡胡人成功劫掠一次,賺到的比他們一年辛苦說得還多,是百利而無一害的事兒。”
“可…大漢不行,這塞外胡地就不能耕種,哪怕是打下來又能如何?還要派兵去駐守,還要消耗中原的糧食,這意味著就算是打贏了,滅了三胡,一樣是血虧。這就是為何昔日裡烈侯衛青,冠軍侯霍去病將胡人趕出西域,屠了匈奴王庭,可不出幾年這些胡人又死灰復燃!”
“大漢對胡,勝了也是輸了,輸了還是輸了!大漢如財主,胡人如乞丐,乞丐劫掠財主一次,便能過上許多年的好日子,可財主殺了乞丐,奪了乞丐的破廟又能如何?除了耗費力氣,一無所得!”
楊修一連串說了一大堆,表情中飽含無奈。
這就是他,為何起初就不支援呂布去管三胡的“閒”事兒。
不是不管,是沒法管,除了平白無故的消耗,沒有任何價值。
是啊…
塞外之地沒有價值,這是一個大問題。
解決的方法無外乎兩個,一個是改變氣候,一個是改變土壤。
可顯然,如今的農耕水平是不可能做到的!
抗旱,還能在荒漠,在遼東、遼西耕種的糧食作物太少了,哪怕是大漢已經開始種植冬小麥,可大漠中的無霜期太短,遼東大片原始森林更都是沼澤地,不適合耕種,而這…對於一個農業國來說經營起來是虧本的。
一個地方如果只投入沒什麼產出,時間一長肯定就慢慢放棄了。
想到這兒,陸羽頷首,眼眸再度轉回了閻柔這邊。
“說到底,還是大漠的土地不適合農耕,那些土地於大漢沒有什麼價值,即便趕走胡人又如何?他們早晚還是會捲土重來,塞外胡地始終是負擔哪!哪怕戰勝他們一百次,兩百次,可只要這些‘戰力品’的‘地’無用,那便無法阻撓這些胡人捲土重來,不過是換了一個名字罷了。”
說到這兒,陸羽也嘆出一口氣。
根據古籍文獻的記載,從先秦開始數,大漠之地,先是胡人,然後是匈奴,再是鮮卑、烏桓,是突厥,是契丹,是金人,是蒙古,是瓦刺,是韃靼,生生不息,源源不絕,無論…這中原的霸主是誰?就好像永遠沒有盡頭。
可要利用上大漠的土地,讓大漠之中能長出糧食來,現有的條件也不允許。
人言穿越有三寶——土豆、玉米和地瓜!
可天殺的,陸羽穿越是穿越了,卻沒覺醒個什麼系統,能變出個土豆、玉米、地瓜啥的,若是能在大漠耕種,可不就完美的解決了這個難題,陳宮利用起這邊的土地。
可…
要等這三寶引進。
呵呵…陸羽就“呵呵”了。
地瓜就不說了,大漠裡養不活,土豆要等到十六世紀,玉米要等到明末,等到那時候,一千多年以後了,陸羽的墳頭上都能長出一片森林了。
不過…
既然閻柔問出這個問題,那他勢必就有答案,陸羽可從來不敢低估古人的智慧。
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