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天剛矇矇亮,農廬帶著滿腦子的心思、背上乾糧和禮品出了門,前往太平頂。
太平頂,因山上有百口井,又名百井山,有古蹟遺存和古老傳說,為一大自然人文景觀。太平頂屬荊山山脈東南延伸帶,海拔一千三百餘米,素有“南頤縣第一山”之美譽,堪稱“寰中絕勝”。
農廬向太平頂進發。先是經過一段平緩的小路,爾後越過爬升的坡路,此時已至山腳下,農廬興致盎然地開始登山,沿途山峰巍峨,翠巒疊嶂,絕壁斧鑿刀削,山岩奇突詭異。順盤山小路而上,樹油綠,葉緋紅,自斑斕綵帶蜿蜒而行,彷彿漂浮於雲間,幾度峰迴路轉,又繞著山腰如穿畫廊一般。
其時,一石一草,一樹一花,野趣盎然,空靈清郎。長天一縷,間有霧白絲帶飄過,亦云亦嵐,濃淡相宜,纏繞峽間。太平頂依然是吐翠沁綠,步移景換。
農廬行至途中,日光漸升,朝陽輕洩。待回首,遠山如黛,淡雲似霧,近處山坡上雜木叢生,色彩繽紛,黃間以綠,綠涵以紫,紫則雜以深紅。又行數里,峰迴路轉,眼前豁然開朗,便駐足觀賞,真乃青山隱隱、綠水悠悠。
這太平頂上,相傳“娘娘池”、“將軍墳”和“太平寺”等古老傳說。
據說某一朝,黃帝要帶兵打仗,便把娘娘安置到太平頂,有一位將軍陪著娘娘。不巧,娘娘長奶瘡了,就用百井裡的水洗,居然洗好了。久亦生情,或因娘娘洗奶瘡時讓將軍看見了胸脯,將軍對娘娘就產生了愛慕之情。也許因為道德觀的緣故,最後娘娘跳下懸崖。將軍覺得無法交代,也拔劍自刎了。今巖下娘娘墓猶存,山上的將軍墳尚在。
這個悽美的愛情故事,多少讓人感到一絲絲悲涼。
農廬待至山頂,視野寬闊,嵐氣輕浮崖下,雲霧纏繞頭頂。極目遠眺,九天蒼茫間,諸峰若拱,峰巒綿延不絕,蒼茫難辯,其峰頂壘壘如杯瓢覆於積水之上。
太平頂的香火曾盛極一時。早在唐朝時,就有座太平寺在太平山頂,屬於佛教聖地。後遷至半山腰,可能是為了方便討香火錢吧。到清朝時,佛教的地盤被道人搶去。
那麼百井是如何在高山之巔挖出來的呢?
相傳有道人在山上塑了祖師像,供上座時,水太多,便依地掘井,天長日久,便掘了百口井。這就是百井的來歷。這多少讓人感到神秘,也心生疑惑。
現在,農廬已是大汗淋漓,終於爬到了太平頂,登上頂峰,彷彿人與仙共存,山與天相偎。佇立山巔,猶如置身飄渺的仙境。雲、山、天,一統於宇內,氣象萬千。從四面八方吹拂而來的雲氣縈繞於心身,農廬直覺自己也成了一座屹立的山峰。頗有“俯仰間大有宇宙在乎手之概”了。試想,即使是在山上修佛、萬事皆空的僧人,也會被這恢宏氣勢所折服。
這時,農廬找到了師爺家,卻發現房門虛掩,不見師爺的蹤影。
農廬向周圍的鄰居一打聽,原來他進山採草藥去了,不知今天回不回來。
農廬聽了,決定耐心等待,在這裡安營紮寨,一心一意等師爺回家。他相信,心誠則靈。
他把孝敬師爺的“茶祖茶”和天心毛尖放在桌子上,將自己帶來的臘肉、香腸切好煮上,再把孝敬師爺的楚王酒開啟,拿酒壺溫著,把白米煮上,靜候師爺回來暢懷共飲。這些都弄好了,農廬覺著心頭熱乎乎的。
傍晚時分,師爺揹著藥簍一瘸一拐地回來了。
農廬連忙迎上前去,接過藥簍,笑呵呵地跟師爺打招呼,噓寒問暖,熱情有加。
師爺卻並不領情,不冷不熱地說:“你不在茶坊裡發財,怎麼有空爬到我這破茅屋裡來了?”
農廬聽了,不急不躁,仍滿面笑容地說:“想師爺了,我特意帶了師爺喜歡喝的茶葉,愛吃的臘肉香腸,還有一罈好酒,我們師爺倆要痛痛快快喝它幾杯呢!”
“那可不敢,我可做不了你師爺。你的父親本事大著哩。”顯然師爺還在記恨當年和農廬父親鬧架的事,對農廬也是話中帶刺。
此時,他倆已落座。農廬倒是一點也不計較,只管倒酒夾菜,和師爺聊起山外的新鮮事,這話題繞著繞著,漸漸就繞到黃茶製作上了。
師爺聽後,連連點頭,說:“做好黃茶,你這回要爭一口氣了!”於是喝酒也痛快了,幾杯入喉就紅了脖子,說起茶事津津樂道。
見師爺有些心動,農廬連忙又添了杯酒,接下去說:“這次京城來人,要我們的上等黃茶,這是多大的面子啊,現在我接了這個事,要顯顯我們做茶人的本事!”
“哈哈。”師爺朗聲笑了,說道:“農廬啊,我就喜歡你這股子勁。好,這個事接得好!”
農廬見火候已到,話鋒一轉,說出了在製作絕品黃茶上遇到的一些困惑。
師爺一聽,停下酒杯,愣愣地望著桌子上的酒菜不言語了。那眼神裡掠過一絲滄桑,又像是一束即將點燃的星火。
農廬連忙給師爺“灌米湯”:“我向京城來的官爺拍了胸脯,說我師爺是做黃茶的高手。只要他出山,這事就是小菜一碟。有我師爺在,哪能塌了我們茶人的面子?!”
奉承歸奉承,話倒是實話。
農廬連忙把一塊臘肉夾到師爺碗裡,又給師爺滿上,舉起了酒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