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龍巖村,農家大院是一景,即便是在青蓮鎮,也佔有一席之地。
農家大院名聲在外,錢書生一直想去探個究竟,一睹風采。農廬一向行事低調,見錢書生再次提起,就不再推辭。
時至秋天,氣候涼爽宜人。農廬與錢書生進入龍巖村,走在這遠近聞名的半條老街上,現在雖有些沒落,但它曾經是附近幾個縣鎮茶葉及山貨的集散地,故而還是有一些繁華的影子在眼前若隱若現。
這半條老街之所以出名,是因為街面鋪的石板中的“石筍”。過去人們只知道石頭裡有筍子。
按照現代科學觀點,那“筍子”是海底腔腸動物化石,其實就是化石一條街。南頤縣古《縣誌》有明確記載:“山中有石生筍,形如竹萌,一徑居多,或有三徑連生者;又有縱橫生者。土人鋸以為屏風,橫者在上,與太極圖相似,亦奇產也。”這確實令人稱奇。
農家大院是當地人取的名,名曰大院,其實就是一幢民居。格局規制具有徽派風格,也有江西遺韻,青磚、黛瓦、防火牆,一應俱全,瓦脊上立有吉祥物,象徵農家先輩澤富後人的一片美好願望。
錢書生先看了看農家大院的朝向以及周圍方位,然後說道:“這房子,建造獨特,可能請風水先生看過的。”
農廬也不清楚這些,就說“可能吧”。
大院坐北朝南,呈一字排開,其外三道虛門,結合三道實門,內有12間房,若干偏房,正屋五重,二個天井,佈局巧妙。但也有令人費解的地方,所有房間與正屋連通,從一道門進入,也可從另一道門出來。這也許是基於居住安全和人員進出方便考慮。
錢書生稱讚道:“設計精巧啊!”
環視大院四周,背靠大山,前街後院,鬧中取靜。近觀大院,斑駁的牆體,漸漸老化的樑柱,已顯出它逐漸衰老的跡象。
大院在外部結構的建造上有講究。門往裡縮,讓人甚感主人的謙遜和低調,不事張揚的行事風格。門均偏窄,雖說是大門卻不大,頗有幽深之意。門的建制各異,瓦脊和防火牆上的裝飾物區分明顯。
從右數第一道虛門,上部為半圓形,下部為長方體,朝裡伸進但不是很深,可見一道木門。虛門與大院外牆相連,中間鑲有幾個吉祥圖騰,並用瓦當裝飾上下兩層,顯得錯落有致,門庭高闊,具有樓閣古樸之美。
看到這裡,錢書生一陣感慨:“你爺爺真是了不起啊!”
農廬像有點不自在,連聲說“是的,是的。”
在每層瓦當上,兩隻鰲魚高高躍起,這在當地的民居中卻不多見。
按常識,它是古建築瓦脊上常見的一種裝飾吉祥物,既有獨佔鰲頭之意,又有護佑一方平安之說。往裡走,中間是一道虛門,與第一道不同。它縮在牆體內為長方形,虛門之上,高的是木質門楣,為格子雕花,圖案精美。
門楣之上,再覆以青瓦,既可避風雨,又顯門庭氣勢。再深入,從虛門進入可見第二道木門。瓦脊上,站立兩隻螭龍,這個意在祈求神靈庇護,防火免災。門在虛實之間遞進,漸進式逼仄起來。
與第二道虛門相同之處,第三道仍朝裡縮,從大到小,愈來愈窄,這更加說明主人的謙態。木門與虛門均窄,瓦脊上同樣站立兩隻螭龍。不同的是,它們形狀各異。第三道虛門,其上是對稱的不規則體,下為長方體;虛門上是青磚,再往上是木門楣,門楣連線瓦脊。
看似結構繁複,卻飽含大院主人的深刻用意。
錢書生想細究下去,說道:“從建築上講,這就是虛實結合,深窄相連,進退自如,講的是做人做事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