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被後世譽為聖人,他曾有過一段著名的理論:“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意思是說:“我十五歲立志於大學之道,三十歲能夠自立於道,四十歲能無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道物理的根本規律,六十歲所聞皆通,七十歲能夠隨心所欲而不越出法度。”
這段話,是孔子的人生軌跡,也是孔子自述了他學習和修養的過程。這也是一個隨著年齡增長,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過程。
如果跟著孔子學茶道,可以從15歲開始,一直講到70歲。應該說,這個年齡段是一個人十分重要的時期。這樣看來,人的一生,是與茶相知相識相伴的。
因此,聖人茶道就這樣呈現出來:
第一道:“志學茶”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可以說,“孔子茶道”從志於學開始,是後人學習孔子思想的第一道。孔子從15歲便立志學業,他主張“先難而後獲,先苦而後甘”,這是第一道吃苦的茶,沒有開始的“苦茶”,就沒有以後的“甘茗”,年輕志於學時不吃苦努力,老大隻能徒傷悲。
第二道:“而立茶”
孔子曰:“三十而立。”
所以說,一個人不僅要立志“三十而立”,並且還要告誡兒子“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亦即學了詩書,懂得禮儀,才能立身言事。
茶道是一種文化,請人品茗是一種禮儀,人到30歲成就事業並能以茶會友,廣結賢達,在社會上立身處事。大家品嚐過這道“而立茶”,便可深深感悟三十載人生時甘苦相間的滋味。
第三道:“不惑茶”
孔子曰:“四十而不惑。”
這是說,光陰似箭,轉眼十年,人不知不覺就到了四十歲,對自己的言行學說堅信不疑,不會輕易被外界事物所迷惑。大家喝了這道茶後,既能明目,又可養心,就會對人生,對社會看得更清楚,更明白,就會更加堅定自己的信念。
第四道:“天命茶”
孔子曰:“五十而知天命。”
孔子說人到五十,就該懂得世事發展都有它的客觀規律,都是老天的安排。正如古人云:“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大家喝下這道茶,就可樂天知命,就能更好地把握自己的命運,抓住機遇,心想事成。
第五道:“耳順茶”
孔子曰:“六十而耳順。”
孔子說人到六十,什麼樣的話都可以聽得進,而且可以分辨真假,判明是非,把世間的一切都看得清淡如水,不再追求虛名。這道茶喝下去,一定會使人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耳順茶”就像人生一樣,四道過後,雖然已茶淡味薄,但卻清韻猶存,餘味無窮。眼前是一片雲淡風輕。
第六道:“不逾矩茶”
孔子曰:“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這是說,人到七十,無論怎麼自由想象和隨心所欲,都不會超越規矩。這是孔子一生治學的深切感悟,也是他對人生的深刻總結。如果大家都遵循他的治學思想,就會從孔夫子那裡尋找到智慧。
這就是“不逾矩”,既要講究生命規律,也要認同國家法律法規和社會規則。雖然白髮蒼蒼,可又要彬彬有禮、淡定從容,或許就是一個優雅老人最好的狀態。
這是農天一對孔聖人的茶道總結。
這正是:“名人茶道,孔孟遺蹤;德侔天地,道貫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