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天一偶爾在古籍中看到良馬換《茶經》的趣聞,頓覺驚訝。
過後又一想,這正印證了那句老話:“書中自有黃金屋”。所以他覺得茶仙陸羽的《茶經》勝過黃金萬兩,也實不為過。
陸羽為了寫《茶經》來到鄂西訪茶事,他離開峽州,順道去了南頤縣的天鹿禪寺。
陸羽喃喃自語,南頤縣自古為楚國封地。鳳山又是別一番情景:叢山中聳立著獨立一峰,“如鳳之將嘯”。山中多佳木名卉,鬱鬱蔥蔥,幽谷深藏。
陸羽疲憊不堪地抵達禪寺,只見此地蘭香幽谷,鳥鳴空山,清溪山腳轉,白雲山頂纏,精神為之一爽。
但見,丹霞地貌,峰叢秀奇,如雙龍匍匐,又凸凹對峙,凸成屏障,凹成窪壑,而天鹿溪河的水清澈甘洌,到天鹿禪寺處緩緩徐行,頓覺一震。
和信禪師聞信後,出山門外迎接,合十為禮,歡迎遠道而來的陸羽,“阿彌陀佛!”
問道,“施主為何而來?”
陸羽還一禮,說道:“在下陸羽,為茶而來!”
和信禪師說道:“有朋自遠方來,必以上好的天鹿禪茶相待。”
小沙彌奉茶,陸羽嗅了嗅道:“此乃寺廟所產?”
和信禪師說道:“正是,因此山林中常有鹿群出沒,嗷嗷而歌,故山名天鹿山,寺名天鹿禪寺,茶名天鹿禪茶。”
陸羽頗覺神奇,便道:“好名字,還頗有氣韻。”
和信禪師介紹道:“天鹿禪寺位於群山之中的雲門山麓,海拔120米左右,龍泉河流經寺前,茶園多分佈於山腳、山腰一帶,峽谷中的蘭草、山花與四季長青的百歲楠樹,相伴茶樹生長,終年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紅砂岩風化的土壤,肥沃疏鬆。茶樹生長繁茂,形成了特有品韻。”
和信禪師已是68歲的老人,但精神矍鑠,記憶力尚好。他對陸羽這個名字並不陌生,還知道他精於茶藝。
和信禪師興致頗高地說道,“這裡四季滋潤,使得天鹿常年林廕庇日,雲霧繚繞,而茶樹又生於半山之中,溝壑之畔,飲霧靄之精華,吸沃土之漿汁,因此造就了寺中絕品:天鹿禪茶。”
陸羽用心聽著,時不時點頭稱是。
和信禪師言,天鹿禪茶屬於黃茶,色澤金黃隱底,白毫顯露,沖泡後湯色綠黃明亮,形狀條索釦環,彎月向心,我們稱之為“環子腳”,內質清香綿長有蘭花香,自然純厚,滋味醇厚甘涼,釅淡適中。
陸羽品著茶說,“風味十分獨特,與別處有著不一樣的味道。”
隨後陸羽便向和信禪師講了他一路考察的經歷,並準備撰寫《茶記》。和信禪師聽得著迷,連忙說道:“善哉!你寫《茶記》可要記得給南頤縣的天鹿茶記上一筆。你看我這天鹿禪寺,自闢茶園,還培植出了絕品黃茶。”
陸羽讚道,“確實不同凡響!”
“請跟我來!”
68歲高齡的和信禪師拄著禪杖,走出山門,登上雲門山麓,“這就是寺院的茶園。”
陸羽一看:滿目蒼翠,懸崖下山洞密佈,上有滴泉叮咚,下有流水潺潺。爛石間填滿沃土,生長著一人多高的一叢叢茶樹。
陸羽道:“的確是奇特的自然環境產絕品的好茶。”
和信禪師向陸羽介紹“天鹿八景”,並向他逐一進行了解釋,詩言:
玉帶縈迴繞碧流(玉帶七曲),
天開一幅錦屏幽(錦屏一峰),
溪邊竹葉雲垂幕(苦竹幽溪),
亭畔松蘿月掛鉤(松亭呼風),
石柱果然千氣象(石柱沖霄),
華臺哪復記春秋(法華古臺),
峰前座擁阿羅漢(羅漢點頭),
笑向招仙日點頭(危巖招仙)。
圍著寺廟轉了一大圈,陸羽彷彿在仙境裡走了一遍,誇獎道,“這八景呼雲喚月,松林峰谷,亭臺溪仙,相互烘托,風光旖旎,景色絕妙!”
參觀罷,回到寺內,和信禪師命小沙彌用山泉水烹煮黃茶讓陸羽細品,並說道:
“我們寺廟天鹿茶製作,要求鮮葉細嫩、新鮮、勻齊、純淨、肥壯多毫,老衲以為,用當地沙壺和泉水烹煮天鹿茶,其味最佳。陸羽先生以為如何?”
“法師所言極是。”
陸羽到南頤天鹿禪寺訪茶事,與禪師增添了一段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