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緊張而有序的施工與建造,一年之後,一座氣勢恢宏的“錦泓茶樓”和別具一格的農氏庭院出現在西湖邊。人們紛紛前來,一睹尊容。觀後,大家發出一陣陣驚歎。
錦泓茶樓和毗連的農氏庭院,座落在西湖邊一塊較為開闊的地帶,周圍楊柳依依,水光天色,遠山相迎,三面皆小山包,一面環水,茂林修竹,風景秀麗,有溪流從樓前屋後潺潺流過,有一棵千年銀杏和百年以上的兩棵樟樹依偎於樓旁庭院,更彰顯了古樸和風雅。
農氏庭院共有三個居住點,六棟建築,五棟坐北朝南,一棟坐西朝北,其中農氏庭院主體建築最具代表性。整個建築呈四合院式佈局,依低矮山坡就勢,前低後高,除中軸正屋外,廂房附房大都有閣樓。面闊六間,七進院落十二個天井,有正屋35間,廂房18間,大小房屋百餘間,總面積約四千平方米。
落成後,汪秀才攜小女汪紫薇第一時間到來。汪秀才看的仔細:正大門為凹式,石質門檻,設有抱鼓石木、門框、木板門,大門上方的簷眉處有墨畫牌匾一副,內有文字,這是他的墨寶。
農天一指著大門前的三級條石臺階說,每級高五寸,牆基用石條砌築。前簷牆為青磚鬥牆,兩外側間山牆朝前,下部為大青磚,上為土坯磚;內夾牆下部牆腳為大青磚,上為土坯磚。
汪氏父女連連點頭。
大門外有一場地,三面以土坯作圍牆,在東南角建有門樓。青磚黑瓦,簷牙高啄,精巧壯觀。此地青山綠水環抱,一水喧騰,一見便會萌生入住的念頭。
看到簷口青磚平錯出水、內牆青磚鬥牆時,汪秀才說,這個好!
只見廳屋為穿鬥木結構,天井是青石條砌築,呈方形,設龍眼龍蓋為排水。過廳有雕花板壁及閣樓,正門及廳門前設石臺階,漸次升高,有磚石結構、穿鬥結構、土坯牆承重等多種形制。天井有方形、長方形及明溝排水型三種式樣,皆青石砌築而成。牆基是石條砌築的,極為牢固。
在穿鬥木柱和廊簷、房簷、飛簷上,均有精美雕塑,飛禽走獸、喜鵲登梅、鹿戲白鷺、春燕剪柳、鯉魚跳龍門等等,造形逼真,栩栩如生。
汪紫薇看後,連聲讚道,真漂亮!
他們走進庭院內,有花壇,有青蓮池,有壽匾、古硯臺、八仙桌等,皆有序擺放。廳堂內有獸腿紅木圓桌一方,中分為二,合為一體,半桌四腳,合為六腳,每腿下雕虎足,及桌面處浮雕麒麟之首,其形古拙,通體厚實,面平滑,可納十餘人圍坐。
汪秀才一見,甚是高興,說道,這個講究。
中木匾兩方。一為農氏堂匾,一為祝壽匾,懸掛於廳堂。這是在農天一祖母七十大壽之際汪秀才贈與的壽匾,贊其知書達理,行為端莊,節操高尚,為人方正,有古風遺韻。這也是汪秀才的墨寶。
天井裡,有一石雕水池,名曰“青池”,這是取巫青之“青”字命名,青池用整塊石頭雕刻而成。三方均雕有動物和花草圖案,有呼之欲出之勢。
往裡走,見一“茶廬”匾額,取農廬之“廬”字命名。農天一介紹道,這裡面主要是放置自家產的茶葉和外地名貴茶葉。
再深入,就是“三濟堂議事廳”了。裡面整齊擺放著桌椅板凳,懸掛著“議事規則”等。農天一道,這是平時討論茶事的地方。
汪秀才連聲“嗯嗯”。
經過廊道就到了最裡頭的“旺祖堂”了,這是取農廬祖父農旺年之“旺”字命名的。這裡是專為家族祭祖而設立的地方。既隱秘又寬敞,其寓意“不忘先祖,感恩戴德”。
農氏庭院以石凳為鐫刻花卉圖案,多為方形。
藉機,汪秀才跟女兒女媳講道,古時講究的是,門凳鐫刻花卉圖案的,為經商世家;素面為官宦之家;門凳圓形為武官,象徵戰鼓;方形為文官,形為硯臺。
今天,汪秀才興致極高,並大加讚賞:依山水而建,借山水而為,山呼水應,亭臺樓閣,實為絕妙佳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