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一條古老的峽,一個自然的謎。
何謂武陵?《左傳》曰:“止戈為武,高平曰陵”,是謂武陵也。
武陵峽被譽為南頤縣“小桃源”,全長5公里,峽谷兩邊皆懸巖陡壁,天如一線。最寬處只有10來米,最窄處僅容一人透過,人行其間,彷彿置身於夢幻般的自然映象之中,足見武陵峽幽深、奇險和神秘的迷幻風光。
奇特的武陵峽,一峽連四洞,且洞洞相連,各有其景,自成其趣。在入峽口數丈之下深潭突現,經細究,原來是一條暗河的出口處,人曰“龍潭口”。
發水季節,暗河之水就從龍潭口噴湧而出,壯景天成。
枯水季節,龍潭口碧水如鏡,暗河湧流,玄妙有聲。
抬頭仰望,峽口巖壁之上,古人刻有“武陵峽口”四個大字,但字跡模糊,看不清何時何人所刻。古人既然命名為“武陵峽”,當有其歷史淵源。
此時,農天一跟著父親進入峽中,就切身感受到陶淵明筆下那桃源武陵意境撲面而來。在忽明忽暗之中,農天一說,峽高林密,僻靜幽深,人跡罕至,別有洞天,真是一處絕佳的世外桃源。
其父說,這峽不僅景幽,神秘,魔幻,還出好茶呢。
武陵峽核心區雖只有數百米長,但石刻、石樓、石寨隨即而出,暗河、溶洞、峽中峽、水潭相映成趣,巖坑、奇石、險壁變幻而出,實為同類峽谷所罕見。
農天一看得仔細:武陵峽呈西北至東南走向,峽峪內有“武陵峽口”“尋鹿門”“漸入佳境”“壽”等四處摩崖石刻,其中篆書圓形石刻“壽”字下方,刻有“時咸豐三年仲夏之月壹X此”落款字樣。
再深入其中,峽底的天然巖洞,又與兵馬洞相通,洞內人工鑿成的柱洞有六層,並鑿有多處碑龕,碑文清晰可辯,巖洞上巖壁處壘有一石牆石屋,似乎懸掛半空。可以想見當年鑿巖的艱險。峽內摩崖石刻文字儲存完好,巖洞內柱洞、碑龕、石牆,一一呈現。
環顧四周,已是千秋萬代,斑痕點點,石壁流觴。
在武陵峽近傍的一個村莊,他們發現了峽中人文景觀。青石質山體,喀斯特地貌,入口處四季清泉長流,且流量豐沛,峽峪內和山崖上長滿小灌木,一派原始風韻。
農廬邊走邊說:“這裡真是古色古香,原始的風貌,原始的狀態,地形地貌也奇特啊!”
農天一感覺到涼絲絲的,便說:“外面太陽像火球,而這峽中涼意陣陣,清爽無比。”
武陵峽由一峽四洞構成,即武陵峽、月亮洞、兵馬洞、天坑洞、楊樹洞組成的地下長廊,融書法碑記、鍾乳造型為一體,直線距離3公里。
農廬帶有總結的語氣說,在這五個各具特色的峽谷洞天風景中,以武陵峽的書法石刻最多;月亮洞的攀巖飛渡最險;兵馬洞的傳奇色彩最濃;天坑洞的曲折連環最奇;楊樹洞的鐘乳造型最眾。而消水洞的吐故納新就最為有趣。”
農天一連聲“嗯嗯”,又說:“父親概括的真妙!”
據查,武陵峽人文景觀是清朝咸豐年間(1853年)修建。峽巖壁陡峭,藤林叢生。峽的左邊是象山,右邊是獅山。入口北側呈“V”形谷地,峽口兩側巖壁上書有“武陵峽口”、“山高水長”等石刻。
峽口巖壁下部是一“A”形暗河出口,暗河水緩慢注入洞口前的平靜碧潭之中,顫若絃音,似靜欲流的樣子。
入峽行至200米處,就到了“拜壽潭”邊,潭水幽深碧綠,鮮亮照人。離潭約兩丈高的右巖壁上,刻有圓形篆書雙“壽”字樣。再往左拐,右邊巖壁置一天然神龕,中間題刻“漸入佳境”四字。
愈前行,景色愈幽,沿途可見三疊系海相薄層石灰岩,層層疊置,岩層由傾斜逐漸變成水平狀態,繼而突變為褶皺岩層,並現一“圓石坑”。石坑直徑約5米,深約2米,周壁直立,底部平坦,無堆積物,在沒有瀑布和跌水痕跡的幹谷裡,其成因令人費解。
繞過圓石坑後,不遠處可見月亮洞,因形似上弦月而得名。從峽底上到洞口,有幾十米高,頗為險峻。洞前的碧潭,深不可測,碧綠透亮,潭邊峭壁陡削且立著寨門,上刻“尋鹿門”三個隸書大字,其上石壘寨牆,已有灌木藤蔓遮掩,若隱若現。
因潭太深,無法從谷底上行至月亮洞。他們便曲折迂迴,只有從潭右邊兩丈多高的岩石壁坎向上攀登,才能走近月亮洞。趨前,兩邊巖壁漸漸合攏,僅容一人透過,一塊圓石卡在石縫正中,便穿石縫而入,洞中豁然寬敝明亮,洞含洞,多鐘乳石。
月亮洞長約100多米,洞內建有環形石壘寨牆,中部有屋,皆為石樓建築,依勢而造,小巧別緻。左側的一棟共四層,曰“待月樓”;右側的一棟共兩層,曰“枕雲窟”。兩處石材建築均高於地面50餘米,如仙山瓊閣之意趣,有飄飄欲仙之感。可見古人的匠心獨運。
洞中有一石碑,碑文為《小桃源記》,前序後詩,共224字,簡煉地描述了武陵峽、月亮洞的景緻。
此碑刻於清朝咸豐五年(1856年)九月,碑文作者為楊汝平,自號“墨痴子”。正如碑所述:“層樓結構精且整,丹梯百步勢崔嵬”。
更為妙者,月亮洞中又現一潭碧水,常年不枯。更不可思議的是,月亮洞與周邊的楊樹洞、兵馬洞、天坑洞相互串連起來,形成一個“四洞合一”的巨大地下長廊,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叫人歎為觀止。
農廬解釋道,這月亮洞旁陡巖處的古道,原為古代官道,須攀登至上方才能抵達平坦路途,東行500米,就是天坑洞了。
農天一看了看古道說,是去往京城的。
洞內九曲迴環,天坑四周地面呈漏斗狀,向坑中心傾斜,寬、深約100米。自藤林隱蔽險道,沿陡峭坑壁盤旋而下,穿過一道寨牆和寨門後,就可達荊棘叢生的天坑底部,再透過坑底的一道寨牆和石門,天坑內部夢幻迷宮便置於眼前,給人意想不到的驚喜。
坑底寨門內側有石砌階梯平臺數級。迷宮內,左前方有一洞口,外行數米就是兵馬洞入口處,奇幻無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