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一葉黃金> 第九十三章 用心識香道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九十三章 用心識香道 (1 / 2)

青蓮鎮始建於明朝,古時南通夷陵,北達襄陽,東至縣城,西望川東,以交易埡絲、綢緞、農產品為主。明清時期,街面上有中藥鋪、茶館、布莊、雜貨鋪等百餘家,商埠十分繁華。

鎮上的古民居群南起嫘祖牌坊,北達古石橋頭,長260米,分佈於古街兩旁。其結構皆以二進三進格局為主,前店後作坊,適合做生意。民居多為青磚或土磚砌牆,布瓦蓋頂,屋簷有石雕木刻裝飾。門檻、門柱、牆角、臺階、櫃檯等均為石料穿鑿,部分扇、窗有木質鏤空雕花,以人物、花木、飛禽走獸型飾為主。老街面寬約35米,均由青石板鋪就,且獨具特色。

“青蓮人有派頭,羊半頭來狗半頭;青蓮人不講狠,一腳能踏十三省”。在青蓮鎮,這“省”和“筍”讀音相似,如今農天一走在近三百米長的化石古街,腳下的“石筍”和“寶塔石”,依舊可以讓人觸到遠古的脈搏,勾起歷史的記憶。古老的青石板,形態各異的雕花,斑駁的門窗,錯落的屋簷,有說不完的故事;石板街上窸窣的腳步聲,深巷裡的叫賣聲,是流傳不盡的古風遺韻。

每年農曆3月15日,為嫘祖廟會節,莊嚴肅穆的祭祀儀式上,民間藝人奏嗚音,吹嗩吶,身著青色碎花絲綢上衣、頭裹白巾的村婦向嫘祖供奉祭品,焚香,恭頌祭文。南來北往的商家紛紛聚集於此,進行商業交易。古老的民居群也煥發出悠遠的茶香。

茶,

香葉,

嫩芽,

慕詩客,

愛僧家。

碾雕白玉,

羅織紅紗。

銚煎黃蕊色,

碗轉麴塵花。

夜後邀陪明月,

晨前命對朝霞。

洗盡古今人不倦,

將至醉後豈堪誇。

這首唐朝元稹的“寶塔詩”——《茶》,是農天一喜歡的茶詩之一。

伴隨著氤氳茶香,茶,也就成為農天一所鍾愛和堅守的事業,並且飽含了深深的一脈相承的家族茶葉情結。

泡茶的器具多是一些陶的、瓷的、玻璃製品,一不小心就會破碎,就像平時看到幼嫩的嬰兒一樣,看到這些東西,心靈就會變柔軟,就會在舉手起落間,變穩、變沉,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拿得住,控得了。泡好茶,需要從容淡定的心態,而這些,都需要不斷的學習、修煉和提升。換句話說,習茶能潤人文。

有一次,農天一對友人說:“你可能不知道,在茶葉加工的過程中,需要經歷300多度的高溫,而這一片薄薄的樹葉,透過如此的鍛造和煎熬,卻浴火重生,散發出讓人健康、愉悅的滋味和幽香。”

初秋午後,大雨傾盆,握一杯清茶,坐在茶樓或茶室。賞茶藝濟濟彬彬,聽故事道古今,轉動的思緒隨著升騰的茶霧,雲繞升騰、起起伏伏……

高山雲霧出好茶,荊山地處低緯度、高海拔、寡日照兼具的區域,農天一建立楚茶錦舍,獨創“高水溫、多投茶、不洗茶、快出湯”的沖泡製作法,以一杯茶水分離的荊山茶,透過定量、定溫、定時來保證茶湯質量,就是希望改變茶友對茶樓的認知,培養他們“每天一杯茶”的好習慣。

茶香之美,美在氣韻。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