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詩人蘇東坡曾寫詩道:
仙山靈雨溼行雲,洗遍香肌粉未勻。
明月來投玉川子,清風吹破武林春。
要知冰雪心腸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戲作小詩君莫笑,從來佳茗似佳人。
茶,其實最早只是一種藥材,是人們在追求健康生活的過程中,不斷研究、總結和積累而創造的傑作。清代查為仁《蓮坡詩話》中有一首詩:
書畫琴棋詩酒花,當年件件不離它;
而今七事都更變,柴米油鹽醬醋茶。
茶,早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茶的香真味實,順應自然的美感,並從中體味茶的本色之純粹,飲茶的純真之趣味。
文學家張載在《登成都樓》詩中就贊曰:“芳荼冠六清,溢味播九區”。
早在19世紀末,美國作家約瑟夫.沃爾什在《茶的歷史與奧妙》一書中談道:“茶與中國雖是兩個不同的詞,但意義相同,毫無疑問,中國是茶的祖國。”
農廬告誡兒子農天一:農家人的一生,註定是與茶為伍、與茶為伴的一生!
農天一答道:父親,吾將上下而求索,尋找茶的真諦。
正值春暖花開時節,農廬夫妻請汪秀才給農天一講茶詩、茶史等課程。
這天上午,汪秀才開講了,他開頭便說,有關荼的最早的正式文獻記載是《詩經》,其中共有多處提到“荼”字,如“誰謂荼苦,其甘如薺”,“有女如荼”,“採荼薪樗”,“予所捋荼”,“堇荼如飴”,“以薅荼蓼,荼蓼朽止”,意思分別為苦菜、茅花和陸地穢草,那時的荼主要以藥用為主。
汪秀才順著史籍線索往下講道,東漢時,神醫華佗所著《食論》中就曾記錄道:“苦茶久食益意思”。三國魏代《廣雅》中最早記載了餅茶的製法和飲用的文獻:“荊巴間採葉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
陸羽《茶經》的問世,標誌著“茶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創造了飲茶藝術和中國茶道。隨之開始出現大量的有關茶的論著,或以詩的形式讚美;或以書法的形式傳誦;或以繪畫的形式弘揚;或以文章的形式傳承並記載不同歷史時期的變遷。
汪秀才說,今天就講這些,天一要好好看看原著,牢記於心。
農天一說,好的,學生一定刻苦讀書。
又過了幾日,汪秀才開始講茶詩,他說,中國茶詩是中國茶文化的一個分支。詩的表現形式有多種,詩可以融入音樂、書法;詩可以融入繪畫、舞蹈;詩還可以融入武術等等。
在最早的文論《尚書》中有:“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可見詩是作者自我情感的自然流露、傾吐、宣洩和抒發。
這時,汪秀才道:天一,你要重點掌握唐代鼎盛時期的詩歌,這也是茶文化的鼎盛時期。
農天一說,先生,學生記住了。
天氣明顯燥熱了,汪秀才脫掉外衣,繼續講課:唐朝飲吟之風大盛,於是飲茶成為一種高雅的風尚,也成為陶冶情操和友誼交流的一種主要方式。詩人愛茶、飲茶、寫茶、說茶也成了定律。詩歌在茶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
由於茶富有大自然美,具有提神益思的功能,飲茶使人心曠神怡,產生對人性美的聯想,因而,自古茶就成為詩歌吟詠時必不可少的佳品。以茶會友,以詩會友,茶則透過詩提高了茶文化的內涵。
汪秀才抿口茶,繼續開講:《詩經》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其中收有多首與茶有關的詩句。如:“採茶新樗,食我農夫”,“誰謂茶苦,其甘如薺”等。晉代詩人張孟陽《登成都樓》詩中贊茶為“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