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一葉黃金> 第五十八章 道茶傳真經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五十八章 道茶傳真經 (1 / 2)

這天早上,無為道人下山,他來到雲霧山茶坊,此時正坐在茶坊一個角落品茶,不過,他並非化緣而來,只為一件事而來,這就是傳授道茶真經。

農廬見了,說:“無為道人好,歡迎常來品茶!”

無為道人啜了口茶,從包中取出一包茶,說:“這是我專程帶過來的道仙茶,希望它能夠幫到你!”

農廬開啟一看,又一聞,連聲說:“好香,這是好茶!”

據史書記載,中國古時植茶、製茶、飲茶多在道觀寺廟風行。其歷史可追溯至2500多年前的道家鼻祖老子。

《道經•天皇至道太清玉冊》記載:“老子出函谷關,令尹喜迎之於家首獻茗,此茶之始。老子曰:食是茶者,皆汝之道徒也。”

老子第一個將茶作為道家待禮之物,並納入道的範疇、禮的規範,道茶由此而生。

無為道人說:這道仙茶具有形美、香高、味醇的內質,和極具養身、養心、養性的特質,道人叫它“長壽茶”。

農廬點頭稱讚。

“道可道,非常道;茗可茗,非常茗”。道茶自古有之,由來已久。

相傳,玄天上帝真武祖師武當修道,玉皇大帝賜茶修性養生,得道成仙。每年農曆“三月三”、“九月九”,武當道人都要舉行盛大的法事活動,用最好的茶敬奉真武祖師,並將這一儀式沿傳至今。

無為道人娓娓道來:初始,道人直接含嚼茶樹鮮葉,從中汲取茶汁,在反覆咀嚼中感受茶之芬芳,清心明目,久而久之,茶之含嚼成為一種嗜好。隨後生嚼茶葉之習轉變為煮服,日久天長,漸漸形成沸水沏茶品茶的習慣了。

農廬聽得著迷。

無為道人正襟危坐,說,我們道人常飲此茶,心曠神怡,清心明目,心平氣舒,人生至境,平和至極,謂之太和,所飲之茶亦謂之“太和茶”,道仙茶也由此而來。我們鳳山與武當山道教是一脈相承。

農廬專心聽著,不時插話。他問道:“這道仙茶有何妙用?”

無為道人答:一是飲茶消病,二是飲茶養生健身,三是修身養性之用。

農廬連聲“嗯嗯”,又問:“如何製作?”

無為道人說出道茶採製秘笈:

道仙茶鮮葉講究細嫩,以春季的鮮葉品質最好。鮮葉採摘的要領,分期分批分級採摘,分級加工。不採不合標準的鮮葉,不採病蟲害葉、雨水葉、露水葉、髒葉、紫色葉等,採摘手法為扳採或提採,不允許掐採,不得損傷鮮葉。

道仙茶加工講究鮮葉攤放,否則影響品質。鮮葉攤放以室內自然攤放於篾墊、軟匾等上為好,場地要乾淨衛生、空氣流動、陰涼,避免日曬雨水淋。一般攤放葉色由鮮(翠)綠轉為淺暗綠,葉表面光澤基本消失,葉質不硬脆,能嗅到清香或者花香、果香,這時就可進行殺青。

殺青是道仙茶品質形成最關鍵的一個工序,要求採取高溫短時鈍化,以獲得綠茶應有的“三綠”品質。殺青可以散發青臭味,發展茶香,蒸發部分水分,使葉變柔軟,增強韌性,便於揉捻做形。

利用揉和捻的方法,使茶葉卷緊成條,以利於塑造外形,還可適當破壞葉細胞而利於內含物質的浸出,以增強茶湯滋味的濃度和永續性。而完全未經過揉捻的茶品,內含物質浸出慢,茶湯滋味相對淡,幹茶體積相對粗大。

道仙茶講究做形,採取不同的做形方法,塑造出各種富有藝術性的外形,如扁形、捲曲形、針形等。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