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明月郎朗;窗外,涼風習習。
農廬夫妻正在品茶。巫青泡了一壺天鹿黃茶,只見茶葉在杯中風姿綽約,湯色黃綠清透,葉芽昂首。這像是以黃茶之韻,共邀嫦娥品茗。
巫青先抿了一口,說道:“確實是好茶,滋味甘醇綿長。”
農廬也呷了一口,點頭說道:“嗯,嫩滑甘爽,茶香縈繞。”
多少年了,他倆像今晚這樣有閒情逸致,還是不可多得的。
巫青放下茶杯,說:“品茶,品的是心,就像把人生的苦籽投入到水中煮沸,然後用慢火煮成一杯清淡的芳香。”
農廬借題發揮:“是啊,娘子,煮的是苦,品出來的是甜。”
怎樣才能做出最好的茶?答案是擁有一顆善良正直、平和包容的心。
今天上午,陽光明媚,山野草木綠油油的,花香陣陣。農廬和巫青來到茶山。農廬指著天心岩對面的一座山,對巫青說:
“前方的那個山體像極了一尊佛。”
巫青抬頭望去,果然如此,驚訝地說:
“是啊,真像,我怎麼沒有發現?”
隨後,農廬又說:
“你猜猜看,它還像什麼?”
巫青看來看去,始終未發現其中的奧秘。
這時農廬揭開謎底:
“如果你豎起來看,是不是像個觀音。”
巫青猛地“啊”了一聲,然後驚訝地說:
“你是怎麼發現的?”
農廬說,有一次,雨過天晴,萬里無雲,他坐在天心岩茶園發呆,過了一會,他就在山上東走走,西瞧瞧,當時正站在高處,就無意識地朝對面山頭望去,忽然閃過一個念頭,那不像一尊佛嗎?後來,一有機會,他就有意無意就朝那個山頭望望,希望有新的發現。那天,又看出了端倪,猛然靈光一現:如果豎起來看,它不正像一個碩大的觀音像嗎?這個秘密就被農廬發現了。不過,他一直藏在心底,從未對外人講起。
農廬說:“那座山體下面正是天鹿禪寺,你說,巧不巧。”
巫青說:“巧了,真是巧了。這也許就是天意吧。”
經過人世的變故,巫青天性淡泊,農廬更願寄情于山水之間。巫青喜素衣,偏好清淡的飲食。她常常每餐就用一壺溫茶水,淘一下煮熟的米飯,然後放幾根水菜,幾粒香豆豉。基本上天天如此。
俗諺雲:“好看不過素打扮,好吃不過茶泡飯”,巫青恐怕是這個理念的倡導者、踐行者之一了。
有一次,農廬好奇地問巫青,茶泡飯是怎麼來的?
巫青說,明代的茶與前朝不同,茶泡飯的味道也不大一樣。明以前,茶葉絕大部分都是“蒸而餅之、蒸而團之”。到了明太祖朱元璋這裡,才廢團茶,興散茶。因此,用茶壺沖泡茶葉的飲茶方法便逐漸成為時尚,茶泡飯也隨之而起。
農廬聽後,說了一句頗含深義的話,“茶,來之不易;人活著,更不易。”
《神農食經》曰:“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之後,茶飲以“清為天下正”,講究的是清心和清淨,從容面對繁複的塵世。
這正合巫青心意,所以她一日都離不開茶。巫青當年孤苦伶仃,脫離險境,但她更愛素淨高潔。幸好,她遇到了農廬,兩人愛得深沉,攜手開疆闢土,終於過上了她想要的生活。她在茶中行走,幾乎達到忘我的境界:十焙成金,浮躁定然不能成事;茶隨心走,才能體會茶中真味。
她常說,一泡好茶並非終點,親朋圍坐,高衝低斟,分杯而飲,靜品天心茶悠悠神韻,或許我們終能藉此找到心靈寧靜的歸屬,找到自己真正想要去的地方。
這天早上,山城剛剛經過一夜雨水的清洗,空氣清新,涼爽宜人。韓之楠突然出現在雲霧山茶坊。
此時,茶坊剛開門營業,農廬和巫青都在忙,一個夥計帶著韓之楠來到後院,見夫妻倆正在熬茶湯,香氣盈盈,韓之楠連忙上前,握著農廬的手說:“農兄,我又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