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先拿五十包天心岩綠試銷,如何?”秦玉河單刀直入。
巫青停頓了一下,說:“好的,請秦先生到茶庫看貨。”
秦玉河說道:“那好,先看貨。”
他們到茶庫看樣品。秦玉河見貨源充足,再看茶品,很滿意。隨即,他就痛痛快快地交了貨款。
“如果這批茶葉賣得好,往後我就大批進貨了。”秦玉河說完,就與他倆道別。
巫青說:“多謝秦先生關照!”
農廬把茶葉捆好後,小心安放到馬背上,說:“放心吧,都弄好了。”
秦玉河笑咪咪地說:“那我先走了,再會。”
秦玉河騎上馬,農廬夫妻目送而去,那馬蹄聲沿著青石板路漸漸消失在巷道中。
今天早晨,巫青與農廬早早起床,準備熬茶湯,農廬已備好用料和器具,土灶也亮堂起來了。
這時,巫青正在鍋裡攪拌,小夥計在一旁做些雜活。院內,一派忙碌。
在後院左側,一口大鍋架在土灶上,柴火正旺,只見鍋面熱氣騰騰,那水蒸汽緩緩升到空中形成一條濃淡不均的白氣體氣,如一條靈動的游龍,正向著空中升騰而起。藥味,茶香,隨之擴散開來。
巫青時而用攪動茶湯,把捏好溫度;時而添些柴火,控制好火候,眼見湯色一點點加深,在霧氣下泛著晶亮的光澤,並伴有濃濃的香氣,煞是誘人。
農廬跑過來:“真香啊!”
只見巫青微傾身子,雙手握著專用的木鏟子,正在鍋中順時針輕輕轉動,一圈接著一圈,那湯水便微揚一層細浪,而鍋中間的茶湯像滾珠一般,淺淺蹦跳著,亮閃閃的。
這時巫青正眼盯鍋中的茶湯,觀察物性藥理變化,沒空理他。
農廬急了:“我來吧。”
巫青說:“你性子急,怕你熬不好。”
“那就有勞娘子了。”農廬做了個鬼臉。
放下木鏟子,巫青想起一件事:“發往松陽縣的茶葉,打好包了沒有?”
“打好了。”
說完,農廬見土灶邊乾柴不多,就去抱些過來。此時,小夥計正提著一小桶涼水走到灶邊,問巫青:“現在用不用加水?”
“你加兩瓢吧。”巫青說。
於是,小夥計麻利地加水。
農廬問:“這茶湯何時能熬好?”
巫青答:“快了。”
巫青邊說邊在鍋中攪動。稍歇一會,又說:“這是最後一鍋了。”
農廬“哦”的一聲,就回前廳去了。
茶飲的方劑最早記載在三國時期的《廣雅》之中,其言“荊巴間採茶做餅則可成米膏出之,若飲,需先炙令色赤,以湯活覆之,用蔥、姜毛之,其可醒酒使不眠。”這文中提及的“荊巴”,正是農家所處的荊山巴楚之地,可見其製作歷史之久遠。
巫青從古籍文獻中獲得心法,調製出竹茹蘆根茶,其配方為竹茹、蘆根和生薑;後又將玉竹、葛根等相關藥劑經過加工後,製成餅陰乾,按照茶方的煮飲法,也可稱為代茶的新飲方,佈施於民。
在古法茶劑的基礎上,巫青透過不斷試驗,逐漸掌握其要領和精髓,並不斷嘗試以茶飲方劑治病救人。
巫青的名聲越來越響,“天心茶”名氣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