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茶,顧名思義,就是在茶中加入藥物或藥汁。經常喝藥茶,就可以起到降血壓、降血脂之功效。起初,神農氏發現茶,主要是為了治病救人,開發出藥用價值,之後人們才發展為日常飲品。
一天晌午,有位村民突然肚子疼痛難忍,發病時就倒在農廬家門口。
巫青見狀,非常著急。自從聽了班超用茶治病救人的故事後,包括祖傳“茶籽湯”,她就如法炮製。
之後,她又稍加改良,已精心調製出一劑茶湯,用的是:決明子15克、綠茶5克,開水泡服,農廬和她都試服過,效果不錯。
此時,病人突然患疾,疼痛難忍,在地上打滾,當下也沒有別的法子,治病救人要緊,她決定大膽一試,看看茶湯的效果到底如何?於是,她立即回屋將熬製好的茶湯取上一大碗,轉身來到屋外,把一碗茶湯遞給患病的村民,只見他“咕嚕咕嚕”一口氣喝完茶湯,一會兒功夫,患病的村民不叫了,肚子通暢了,疼痛消除了,剛才的不適也不見了。
患病的村民連忙跪在地上,恭恭敬敬地給巫青連磕三個響頭:“你是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
巫青上前扶起這個村民:“你快起來,肚子不疼就好。”
在一旁看到這一幕的幾個村民,連連稱奇:這真是神湯啊!此事一傳十、十傳百,就在當地迅速傳開了,方圓百十里的村民,都知道青蓮鎮的龍巖村有個神醫叫巫青!
藥香濃郁,茶韻悠悠。這年春天,一個趕考的青年路過龍巖村時,突發疾病,腹痛難忍。巫青見狀,照舊拿一碗茶湯給他喝下去,隨後病痛即止,不藥而癒。
這茶葉正是來自雲霧山天心岩的千年古茶樹所制,葉片肥大,清香持久,巫青所用屬於陳茶,有黃金般的花朵開放在茶葉上。後來,那位青年考取了狀元,回鄉後,為了答謝農家,他專程前來,將身穿的狀元袍披掛在那株古茶樹上,所以此茶又得名“狀元郎茶”。
農家出好茶的名聲不脛而走,或自飲,或邀幾位茶友品茗,無論是當地官員打點上級,還是外來客商,都必選農家茶葉作為貴重禮品送人。
又過了一些時日,巫青與農廬商量家裡的茶事。
巫青說:“我家的古茶樹長在天心岩上,從今往後,這茶就叫天心岩綠,這茶湯叫天心茶湯,如何?”
農廬稱讚道:“好,這名字響亮!”
從此,農廬家自制的茶葉和茶湯,在他們手上又有了新的名稱。在楚地荊山一帶,這“天心茶湯”就成為當時應對感冒、溼熱類疾病的良藥。老百姓把農家出產的茶統稱為“天心茶”。
俗語說得好,好事傳千里。一天,農家的茶葉進了宮,皇親國戚就拿出產自雲霧山的“天心茶”,孝敬太后。沖泡好後,給太后品茗,太后喝了一口,頓時清香撲鼻,雙眼即刻舒適許多,喝完茶,紅腫消了,胃不脹了。太后高興地說:“這天心茶,真是靈丹妙藥。”
今日立夏。巫青別出心裁地熬了立夏茶湯,對農廬說:
“不喝立夏茶,一夏苦難熬。”
農廬接過茶湯,端起碗就咕嚕咕嚕地一口氣喝完,放下碗,說:“真舒服啊,多謝娘子的立夏茶。”
巫青瞭解四季變遷對茶性的影響,對農廬說:
“四時茶飲,各有不同,春採明媚之茶,夏取靜心之茶,秋宜淡泊之茶,冬則煮一壺溫厚的老樹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