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一葉黃金> 第十四章 黃茶手中經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十四章 黃茶手中經 (1 / 2)

這天晚上,農旺年與兒子談起黃茶製作之事。他告誡兒子,黃茶製作關鍵在悶黃。經過悶黃,形成特有的黃湯黃葉。其香味因工藝和原料不同而各有特色。

農敬堂問:“父親,我家黃茶有何特殊之處?”

農旺年答道:“香氣鮮嫩、口感清新,還有一點松煙香味。這是在製作過程中做的特殊處理。”

農敬堂“嗯嗯”兩聲,又問道:“父親,黃茶與綠茶的主要區別在哪?”

農旺年回覆:“黃湯黃葉,滋味醇和,講究的是一種氣韻。”

其實,黃茶並不僅僅是從茶的色澤和內質上看,作為獨特的工藝黃茶而是從炒青綠茶演變而來,時間在公元1570年前後。表面看來,兩種不同定義的黃茶給出了兩個不同的黃茶起源時間,因此黃茶必須經過悶黃工序,只有透過悶黃加工生產的茶才是真正意義的黃茶。

工藝黃茶的產生有著諸多偶然因素,在眾多茶葉著作中均有體現。宋代黃儒在《品茶要錄》中有對茶葉加工黃變情形的描述:“造於積雨者,其色昏黃”,這說明雨水葉對茶葉加工的影響,含水較多的雨水葉由於乾燥不及時,可以引起黃變,成為黃色的茶。這是從表象上講的。書中又云:“茶芽方蒸,以氣為候,視之不可以不謹也。試時色黃而粟紋大者,過熟之病也。然雖過熟,愈於不熟,甘香之味勝也。故君謨論色,則以青白勝黃白;餘論味,則以黃白勝青白。”所以,他認為即使因蒸青過熟加工成為黃色的茶,也較青色茶的滋味要好。可謂黃茶自有神韻在。

蒙古人把磚茶或綠茶也稱作黃茶,主要是根據茶的色澤取名,古代因長途運輸,費時較長,綠茶色澤變成黃色,與磚茶色澤相似,也被稱為黃茶。足見黃茶的分量之重。

對於農敬堂而言,在這黃茶的香氣中,始終帶有農家淳樸、溫暖、泛甜的氣息,松柴、幾粒炒板栗、鍋巴、玉米……這些普通事物,熟悉的味道,都彌散著溫馨而甜美的記憶。

又過了兩年,農旺年覺得是時候開一個茶棧了,這件事在他的心裡搗鼓了一段時間。

經父子倆商議,一拍即合,決定以自產茶葉為主,收購茶農的茶葉為輔,兼營茶葉零售,取名“三濟堂茶棧”。

好是好,問題是家裡房間偏緊,可能不夠用。這樣連帶的事情出來了,需要起幾間新房,以解燃眉之急。

在鄉下做房子,可以說,這是個天大的事,馬虎不得。

父子倆又一合計,乾脆做幾間新房,事情不就解決了。這樣一來,住房也寬敞了,一舉兩得。

農旺年在心裡醞釀了好久的一個大計劃,此時他準備放手一搏。那麼,做新房首先是選址問題,這是最為關鍵的。農旺年苦思數日,忽然想到了一個奇特的方法,他準備用一種特殊的方式來完成選址。

蓋宅前,農旺年讓兒子每天在臨後山的房間睡覺,早上一起來就問兒子:“你是從那個方向最早聽到鳥叫的?”

兒子說從東,他就往東邊扔塊黑石頭;

兒子說從北,他就往北邊扔塊白石頭……

這樣重複性的機械式的事情,大約做了近一個月的時間。

農敬堂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不知其父在搞什麼名堂。農敬堂問這問那,農旺年只是悶著,也不言語。

農敬堂覺得他的父親更加神秘,也就不好意思再追問下去了。可以說,一家人都悶在鼓裡,只有農旺年的心裡,是一清二楚的。

一個月後,農旺年見時機成熟,就擇白石最多的地方起屋造房,也就是在北邊起屋了。新房的草圖也出來了,計劃是,總共建造九大間,正房偏房合計二十六間,足見農家新屋的氣勢。

農旺年之所以選白石多的一方起屋,取“神龍游雲、成仙得道”之意。這是因為在荊山有一個古老的傳說。

黃帝娶荊山西陵之女嫘祖為妻,嫘祖發明養蠶,母儀天下。有著龍的血緣的黃帝曾四處巡視,體察民情。他叫人開採荊山最高峰聚龍山的銅,然後運到荊山腳下沮河岸邊鑄鼎,以紀念自己大戰嗤尤的輝煌勝利。

不久,鼎終於鑄成了,黃帝專門在荊山舉行了一個巨鼎鑄成的慶典大會。

應邀出席典禮的不僅有各路神靈,還有八方百姓,大家都想看看黃帝鑄的鼎到底是個什麼樣子。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