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時節,滿山開始掛彩,那些植物紛披著五顏六色的自然的染料,就像在畫板上塗鴉一樣。
這天上午,來了一位過路的老者,到茶棚喝茶,只見他鶴髮童顏,面色紅潤,有幾分道骨仙氣。那老者喝了一碗茶水,放下碗,直截了當地說:
“你的茶葉品相差了些啊。”
農旺年恭恭敬敬地說:“請老先生多多賜教!”
老者也不客套:“那好。”
於是,老者從包袱裡取出不多的茶葉,開啟一層偏厚的發黃的紙袋,說:“你看這茶葉,細如柔指,葉色亮澤,微黃泛綠,幹香純綿。”
看完後,那老者遞給農旺年,他連忙接著,拿在手上仔細一瞧,再聞一聞,果然不同凡響,便問道:“這是如何製作出來的?”
老者笑著說:“現在,你用我的茶葉沖泡就明白了。”
農旺年趕緊倒開水沖泡,不一會功夫,只見那茶葉在碗中徐徐散開,猶如仙女一般,湯色泛黃,清亮微綠,香氣四溢。
他急於想知道答案,便問道:“請老先生明示!”
老者娓娓道來:“這茶是頭採茶,就是明前茶,一芽一葉,叫毛尖,非常金貴。”
農旺年“哦”了一聲,這個他是清楚的。
於是,他追問:“這茶葉如何耐泡,香氣如何才能持久?”
老者如數家珍地說:“頭採茶葉鮮嫩,但營養充足,不宜用大火翻炒,用火要適中。”
農旺年點頭稱是。
老者接著說:“炒茶時,要有耐性,沉心靜氣,不能急,性子一急,火候失控,就容易出一種糊焦味,火小了,味又出不來,重在拿捏的分寸上。”
農旺年連聲“嗯嗯”,作揖道謝。
老者像在開導農旺年:“做一個茶人不容易,做一個頂尖的茶人,那就更難了。”
農旺年又繼續請教:“請老先生賜教,本人不勝感激!”
老者輕抿口茶,說道:“這做茶的道行很深,需要潛心修煉,除了製茶的基本功外,還要融入茶道之精髓,方能做出好茶來。”
農旺年想了想,問道,“請問老先生,這茶道怎麼講?”
老者說:“簡單講,做茶也要講究個天地人和之道。”
農旺年連連稱讚。
老者繼續說,“這天,代表了自然之父,這地好比自然之母,而茶葉的生長得益於它們的神奇造化。”
農旺年連忙問:“那人和呢?”
老者精神矍鑠,越講越有滋味:“這人嘛,不僅是指製茶的人,還有品茶的人,茶做出來是讓人喝的,所以,茶、茶人與飲者要達到完美統一。而茶人就是其中的重要媒介了。”
農旺年越來越覺得老者講的深奧,便一個勁地點頭。
老者意猶未盡地說,“這和字嘛,講究的是茶的本性了。你想想,大家喝茶,是不是都是和風細雨的啊,親和而飲嘛。”
農旺年如醍醐灌頂,連聲說,“是的,是這個理。”
老者像做總結一樣,說道:“所以說,製茶的頂尖高手,都是自覺或者不自覺地遵循了自然法則,也就是天地人和,講究的是一個和和氣氣,和美圓滿。”
農旺年連忙道謝,恭恭敬敬給老者鞠了一躬。
老者講的口乾舌燥,連忙飲了幾口茶,放下茶碗說道:
“你家茶葉品質不錯,味道也不差,可能還缺一點製作上的拿捏藝術吧。只要在成茶過程中做到嚴格把關,我保你出好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