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之交,農旺年準備搭一個簡易的茶棚,為進出山裡的路人施以茶水,行個方便。
這天,他帶著兒子農敬堂找來幾根粗木頭,立個錐子型棚架,再輔以樹枝幹草,支上一個小木桌,擺上幾個小板凳,配上一個茶壺和幾隻茶碗。
農旺年又別出心裁地在茶棚上掛個木牌子,題名“三濟堂”。茶棚就這樣弄起來了。
農旺年對兒子說:“施茶,小惠也,而行人利之,如旱苗之得雨,你要懂得積小善成大善之理。”
“父親,孩兒記住了。”
一日,一位路人經過這裡,正是口渴難耐之時,突然冒出一個茶棚,便坐下,問道:“你這茶水多少錢一碗?”
農旺年答:“隨便喝,不要錢。”
說完,就把一碗茶水遞給路人。
喝完茶水,路人說:“天底下還真有這麼好的事。”
農旺年對路人笑而不語。
放下茶碗,路人連忙道謝。
隔日,又有一位路人經過茶棚,出於好奇,便問:“你賣茶水能賺幾個錢?”
農旺年答:“不賺錢。”
路人痛快地說:“那來一碗。”
農旺年不緊不慢把茶水遞給路人。
路人喝完茶水,還是有點不理解,半信半疑地說:“你不賺錢,多虧啊!”
農旺年答:“不虧!”
路人發出感慨:“我長這麼大,還是頭一回遇到這麼好的事。”
農旺年看著路人,只是笑笑。
一日正閒著,農敬堂就來到茶棚,見他父親在看書,便問:“父親,看的什麼書?”
“《遇仙記》。”農旺年低頭看著手上的古書。
農敬堂不再打擾,便在一旁坐下,時不時朝山裡面望一望。
過了一會,一位路人經過茶棚,看了看他倆,可能是趕路急了,喘著氣,斷斷續續地說道:“來碗,茶水,喝。”
農敬堂說“好的”,就給路人一碗茶水。
喝完,路人說:“再來一碗。”
農敬堂又遞過去,如此三番五次。
然後,路人忽然扯高了嗓子說:“此乃大德也!”
農旺年放下手中的書,回敬道:“此乃小惠,何來大德?”
“利雖小,此乃養德之舉。”路人像有點學問。
“你過譽了,我們承受不起。”農旺年有些惶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