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一葉黃金> 第二章 嘉木生南國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二章 嘉木生南國 (1 / 2)

茶葉被發現了,那麼,這樹葉叫什麼名字呢?神農起初不知。但神農自有主張。

他沒有完全按照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註和假借這六種方法造字。苦思冥想幾日,神農悟出個造字的法子。他認為,凡是與樹有關的字都有個“木”字。可這種樹只比茅草略高,屬灌木類,那就添個“草”字頭。神農清楚,這種樹葉是用來熬湯供人服食、解除病疾的,對人是有好處的,那麼“人”字必須有。就這樣定了:“草”“人”“木”組合成一個“茶”字。

神農意識到,人在草木之間行走,人要順應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從此這種樹葉就名為“茶”。

不巧的是,這“茶”字傳開以後,第一個知道的人,竟然稀裡糊塗在“茶”字中間多寫了一橫,變成了“荼”字。這一橫的意義是否代表荊山山脈漂浮的雲霧?不得而知。但這個“荼”字,人們不知不覺地沿用了幾個朝代。

直到唐朝,茶聖陸羽才把這個“荼”改為現在的“茶”。然後,陸羽在《茶經》中才這樣寫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

《詩經》上說:“誰謂荼苦,其甘如薺。”可知薺是很甘美的,很早以前就是一種有名的菜蔬。三月間,薺菜花在田邊溪頭爛漫地開著。在詩中,“荼”的苦與“薺”的甘相對應,這說明茶早已發現併為古人所熟知。

荊山,從古至今,就在波瀾壯闊的歷史演進中不斷上演傳奇。這茶,自然也不例外。

自神農氏始,在荊山密林的雲霧山這個地方,滿山茶香瀰漫,人們種茶製茶蔚然成風,先輩們在此山發現野生茶樹種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當地寺廟僧人和山民種茶的歷史始於唐宋年間或更早。

因此,一首古老的《茶歌》在這綿延的群山中經久不息、世代傳唱:

茶兮,嘉木生南國。

不遷不移,固本根深。

枝葉燦兮,仙人飲酌。

朝隱晨露,夜宿密林。

古樹發兮,永生永世。

雲霧山地處原始森林,山高路險,林木蔽日。

一戶農姓人家就在這大山深處的龍巖村紮下了根,至於是何年何月,誰也說不清楚,只是說祖上太爺爺的太爺爺就在山裡種茶了。農家有一片古茶園就生長在這片高山上,其中有一棵千年古茶樹,因其稀有,茶品獨特,遠近聞名。

這一帶今為南頤縣,屬古峽州,山多地偏人稀。

農家所在的龍巖村,就處在進出山裡山外的要道之上,進可通川蜀、襄陽,出可達江漢平原,地理位置十分獨特。不遠處的青蓮鎮處在龍巖村的斜對面,中間隔著一條小河,它叫飲馬河,河上架著簡易的木橋。

春夏之交,河水大的時候,人便從橋上過河;秋冬時節,河水小的時候,人就可以踩著石頭到對岸去。

這龍巖村與其說是村,倒不如說是具有小鎮雛形的古村鎮。村子的主要房屋坐落在一突兀于山腰的巨石上,巨石形似一隻青龍守望著飲馬河,龍巖村因此而得名。

尤其是在河流漲水時,如果遠觀那巨石在急流的衝擊下,又彷彿要隨河水遊弋而去;若是枯水季節,那巨石又好似一條盤駐的巨龍,威風凜凜。

自唐代或更早,青蓮鎮龍巖村一帶的村民就開始種植茶樹。龍巖村很小,小得一支菸的功夫便可從頭走到尾。

村子因茶市而興,慢慢形成一條青石鋪就的古街道。

在街道兩側都是平常所見百姓家的房子,清一色的木結構和小青瓦木板房,房屋全都是木製的,幾乎見不到沙石和土牆,除了牆基外也很少用石料,屋頂一律是黑色的瓦片。

村裡的木製房屋多是細節精美,木製窗花上各種動物栩栩如生,用作支撐樑柱的石礅有四面的,有八面的,每一面都雕刻如飾品。

農開甲已到風燭殘年,正躺在病床上,眼前不斷晃動那一幕幕溫馨的景象,彷彿如昨。

山裡霧氣大,潮氣重。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