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輕騎兵,少數重騎兵,雖然多了兩門炮,但他們行軍像蒙古人、渡河像蒙古人、扎帳也像蒙古人,那他們就是蒙古人。
對哈薩克汗國來說,看見瓦剌人在晶河東邊,渡河太危險了所以不打,但一旦對方越過晶河,那立即就要做出回應。
結果這回應就讓明軍裝上了。
突騎施是個古老民族,烏孫人的後裔,被稱作黃頭烏孫,早年在隋唐之際也闊過,成立有自己的汗國。
但後來就漸漸沒了存在感,上一次影響歷史發展還是在宋朝初年,一群突騎施人劫掠葛邏祿人營地,抓了個叫塞布克特勤的葛邏祿人。
在塔什干的奴隸市場把塞布克特勤販賣給了薩曼王朝做古拉姆奴隸兵,結果這個古拉姆奴隸成了伽色尼王朝的開國蘇丹。
不過這一次,對黃頭烏孫的兄弟們來說——幹大事兒的機會來了!
八百個頭戴絨毛帽與鐵盔身穿鎖子甲的漢子們散為小股部隊遊曳在晶河流域已經很久了,從朱鈺前軍千戶部渡過河流開始,也被他們盯梢很久了。
他們每個人的盔帽上都插著一根或兩根羽飾,原本想在明軍渡河時就發動襲擊,但那時候明軍的牲畜都還在東岸。
衡量雙方實力,最終他們認為短暫聚起小股部隊不能趕在對岸的敵人支援前擊潰這支部隊,到時候牲畜搶不過來,倒會平白死人,毫無意義。
因此他們耐著性子等了整整一天,一直到第二天,明軍前軍千戶部把氈帳紮好、圍起來牲畜圈、將牛羊駿馬驅趕到河流這邊。
他們認為獲取財富的機會來了。
這個‘瓦剌’部落看上去比其他部落都要富貴的多,近萬頭牛羊、上千匹駿馬,還有數不盡的吃食。
餓得肚子咕嚕嚕的突騎施騎手眼睜睜看著不遠處氈帳營地冒起炊煙,看著那些‘瓦剌人’拿著烙好的大餅切開了夾進去碎肉、野菜做的餡兒,吃的那是叫個香,再也忍不住激動的內心。
呼嘯的騎手高呼著‘阿拉什’從草坡上奔下,騎兵分作三股,一股直接衝向營地,餘下兩股則分自左右遊曳,伺機而動。
這是他們最好的機會,因為吃飯時營地內少數重騎都不穿甲冑,輕騎兵又只有皮襖子沒有甲冑,朱鈺麾下這支千戶部戰鬥力在此時最為低下。
眾所周知,步兵的本能看見騎兵奔殺過來,要麼不知所措要麼跑向最近的戰馬,草原上的牧民未經訓練,遭受突襲通常都是這種反應。
就像過去哈薩克汗國的部隊偷襲瓦剌部落一樣。
這次也不例外,大量牧民騎馬步兵四散而逃,少數能擎弓準備還擊,但營地裡還有另外一支力量。
在他們集結衝鋒的路上,一支步兵反常地聚集一處,居然敢提起火槍向他們射擊,而且出乎意料的是他們的火槍上居然還帶一把短劍,射擊完就朝他們疾馳的戰馬斜斜地架了起來。
此時此刻這支黃頭烏孫騎兵還並不知道,他們正在做一件偉大的事,再一次將他們的族群推到改變歷史的最前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