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是當初潘朔託了謝顯的關係舉薦到玉衡帝跟前的庶出侄子,年紀和謝顯一般大,不過思想卻很是激進,也是個精明能幹的。最難得不因為激進而顯得格格不入,憤世嫉俗,行事很是圓融。
潘子路,永平帝還是很滿意的。
潘家,太皇太后的本家,無甚根基,可以說全是靠皇室。現在整個潘家的態度就是一面倒向皇帝,雖說和何家不能比,那到底是皇帝親姨母,可潘家……
可以說瘙到了永平帝的癢處。
不比何家更合聖意,但比別的哪一家都好。
永平帝沒有反對,便按吏部遞上來的摺子直接給往下發到了中書監,發下詔令昭告天下。
潘子路那是謝顯一手提拔上來的,永平帝不知究竟,潘朔和潘子路心裡明鏡似的,聖旨下來按潘朔的意思就去謝府裡道謝。
這時候就不得不說潘子路心思活絡,政治眼光深遠了,愣是把潘朔給攔住了,親自寫了封致謝信讓潘朔給帶去謝府,自己沒出面。
隔天,便奉旨出了建康城,始終連謝顯的面兒都不曾見過。
潘朔那是有口皆碑沒心沒肺的,幹出什麼不得要領的事兒來都沒人和他計較,他就是個愣頭青。先皇口中的攪屎棍,哪怕皇帝再忌憚謝家,怕謝家結黨營私,可潘朔人家愣是不理那套鬍子,跟謝顯交好那就是交好,一口一個‘我的摯交’,一口一個以作為謝顯朋友為榮的,永平帝也拿他沒辦法,他可比不了。
但是潘朔雖然心粗,卻粗中有細,潘子路這一番作為少不得要在謝顯面前遮掩一二,但謝顯的好他們潘家是領情的。
太皇太后是尊位無比,但潘家無根無基的,可沒少被世家貴族所鄙夷。
尤其自家老祖宗給王家還當過車伕,更讓那些世家們沒少拿出來說嘴,哪怕玉衡帝有心提拔母族,不過是一些不得要領的濁官,一向為世家貴族所打壓,瞧不起。
謝顯就不一樣了,那是他的摯交好友!
不能寒了好友的心哪,送那禮是絕對重的,就差把自家那一個多高,壓箱底的白玉觀音給抬謝家來。那還是徐氏左攔著右攔著,費了好大的勁給攔下來的,潘子路不敢路面,明顯是不想和謝家至少在明面上結成一線,前腳潘子路才走,你後腳就把這麼重的禮給送到謝家——
那可是先皇帝賞下來給他的,早晚三柱香,他拜祖宗都沒這麼誠心過。
說為了侄子潘子路,徐氏不信,為了謝顯她還信上七八分。
攤上這麼個朋友,謝顯也頗為無語。
直接把話說開了:
“我謝家要什麼沒有,還稀罕你那東西?好好留著吧。”
還是忍住了沒明說,那東西就是謝家從庫裡翻出來送給開國皇帝的,沒成想他們一代一代傳下去,最後賞到了潘家。
潘朔要是真給抬來,那就搞笑了,折騰了一個輪迴。
這事兒就算這麼掀篇了。
要說有的事兒潘朔看不明白,但他也不是個傻子不是,點到為止也就儘夠了。
潘朔:“我還有個侄子……”
“得,你還真當我是買官賣官上癮了?”謝顯把他話頭就給截住了。“子路是有真才實幹,所以,我才舉薦的,在尚書省這幾年,無論是能力還是為官吏部都看在眼裡,是有系統的考核,否則你真當我一手遮天,想讓誰上去就讓誰上去?”
其實老實說這麼說也沒什麼不對。
但,他是想真把人才用到實處,而這人才如果能為他所用不就更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