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是我……大意了。”他一記長揖到地,給予十分的禮遇:“以後還要勞煩長史多多提點。”
徐則苦笑,這不是楊劭第一次說出這話了,可是每次都是衝動行事之後再來問他——
往好的一面看,就是至少還知道問他的意見。
“小人敢不效命?為將軍鞍前馬後,死而後矣。”施施然還了一禮。
###
事實上誠如楊劭的長史所料,雖不中亦不遠矣,謝顯提的議,正合了永平帝的心思,君臣二人一拍即合。
如果說之前永平帝大有海納百川,求賢若渴的胸襟,這一回掉湖裡就把這胸襟給淹不說沒了,至少關上了一大半。
由不得他不多想,他能在庶人王氏和廢太子手下活下來就不易,還登上九五至尊之位,蹦噠沒兩天就有人衝皇嗣下手,皇嗣這事還沒過去呢,他又淹湖裡了。
讓他相信這事兒不是意外?
鬧呢?
永平帝並不相信謝顯調查出來的結果,就像謝顯之前說的,只怕有心人想使壞就準備好了後招,又怎麼可能讓他查出些蛛絲馬跡?
查不出來才更有問題啊。
又是侯玉調查的,又是侯玉起刺參的謝顯,這個侯玉還出身江夏王府——當然楊劭也出自江夏王府,但楊劭又不一樣,沒有他冒死在廢人王氏弒君造反之跡逃出宮給謝顯報信,以後這些都不存在,也沒有他登基為帝。
謝顯為蕭寶信遮掩的藉口,永平帝信的實實的。
在他眼裡楊劭就是有滔天之功的人。
這樣的人怎麼會和江夏王同流合汙,如果他是江夏王的人,當初也不會倒向他,沒必要,直接把廢太子乾死,江夏王自己登基就是。
所以永平帝容不下的,就是侯玉。
謝顯不把他發配到窮鄉僻壤當縣長,他還想找個理由把侯玉給治個罪遠遠流放出去呢,可以說謝顯參的及時正中了永平帝下懷。
並且因為同為‘受害者’,永平帝待蕭皇后只比以前更回溫柔體貼,倒是著實令帝后的感情進了一步,可說的話也更多。
事實上也只能和蕭皇后說。
總不好和幾個嫌疑人說,朕不只懷疑你們不知哪個的家人向皇后下手,還懷疑哪個王爺想衝朕下手吧?
感覺好像太窩囊了。
皇帝也是要面子的好伐?
###
真相又是怎樣呢?
並不重要,永平帝認為是人為有意的刺王殺駕,陰謀篡位,那就是。
謝顯對此頗不以為然,不論是證據顯示,還是私下裡謝家的調查,那真真的就是一場意外。只不過因為主角是永平帝,被人為地蒙上了一層陰謀的面紗。
既然永平帝怎麼解釋也不信,那就且由得他吧。
謝顯並不是整日間圍著永平帝轉,他有很多正事要忙,例如政務,例如蕭寶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