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升為太皇太后的潘太后哪有心思摻和後宮裡的事兒,她被玉衡帝的死給打擊的躺榻上小半個月。
她不是不知道老宋家的皇帝沒幾個壽終正寢的,她服侍的先先皇帝就是讓廢太子給弄死的,老宋家的家風,兄弟相殘,父子相殺,大梁幾十年就是這麼過來的。
可是事情輪到自己身上就不是那麼回事了。
那是她親兒子啊——
還是她最看好的兒媳婦和寶貝大孫子下的手,這簡直就是往她心窩裡捅刀子。
要不是新安王——現在該說是永平帝了,要不是他下手快,宮變一早就一杯毒酒賜死了那倆禍害,太皇太后親口咬死那倆貨的心都有。
死的太便宜他們了!
因為這個,她沒少和永平帝抱怨,恨不得讓他們都挫骨揚灰才好。
有兒子,王氏是她兒媳婦,沒兒子她算個屁?
什麼孫子,那是冤孽債,沒他,她兒子還死不了。
太皇太后悔啊,吃不下喝不下,白天哭晚上嚎,好在永平帝是個孝順的,天天早請安晚問侯,才將太皇太后給安撫好了。
宣城公主也是個可憐的,才死了親孃,還沒到一年就又死了親爹,整個人都快崩潰了。
以前太皇太后傷心難過的時候,祖孫倆一起哭一道嚎,後來太皇太后好些了,又轉過頭來勸宣城公主:
看開些。
以後的日子長著呢。
好在,沒讓那賊婦和賊婦的兒子得逞,不然只怕也沒他們的好。
……吧啦吧啦,諸如此類的。
總算振作起來的太皇太后也禁不住永平帝所請,她不出面也不行,永平帝親孃死了,皇后還沒進宮,後宮一大家子榮升為太妃的妃子們,外加永平帝自己的親事。
太妃好辦,那些個有孩子的,就出宮跟他們孩子一起過就是,沒孩子的就在後宮挑個最偏僻的地方養老。
處理完了先皇帝留下的妃嬪,等待太皇太后的就是群情洶湧的選妃。
玉衡帝一死,朝中必然面臨一番洗牌,蕭謝兩家有從龍之功,這是誰也比不了的,那他們還能從哪裡下手?
沒有哪一種比聯姻更快捷可靠。
在明知道未來皇后貌不驚人之後,選妃進宮成為極具操作性的最佳選項了。
就連潘家,都送了年齡適當的小娘子畫像。
太皇太后於各世族,各家的勾心鬥角不甚了了,她也只挑了些她看得過眼兒的畫像送去給永平帝。太皇太后對自己的容貌還是自信的,潘家小娘子和她是一家子,那樣子自然是差不了,也就選進去了。
太皇太后到時,謝顯和楊劭都在,永平帝新帝登基,根基未穩,這些天遲遲未接到地方呈上來的賀表,局勢不容樂觀。
按理說,新皇登基,通曉四海,各地方要上奏表以示慶賀。
但玉衡帝暴斃而亡,明正言順登基繼位的合該是太子。哪怕玉衡帝再寵愛新安王,他也是得位不正。這也是王皇后率先發難的根本原因,趁皇帝還未下旨廢太子之前動手,至少名義上他們佔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