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其它小說>追新永恆> 第二章 創業狂想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二章 創業狂想

<!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在水平線法律事務所,工作報酬是按日結算的,我每天的固定收入有15積分,加上每一天系統贈送的5積分,一共有20積分;除了固定收入之外,還有績效報酬,這與工作業績有關,數額不定,以我在這裡工作了一個多月的經驗來看,每十天平均可以領到差不多50積分,根據單位的章程,我們還有年度獎勵,但我才工作了一個多月,還沒有享受過這種福利,據我的那些老同事們說,年終獎倒是還不錯,可能可以領到200積分。但是,即便如此,這個收入在整個社會裡只能算是中低水平,如果按這個速度積累財富,那要何年何月才能實現願望呀!好在我一開始就沒把這工作當做終身職業來做,我來這裡的目的就是為了積累經驗,人絕對不能在社會裡遊手好閑,否則就難以積累到寶貴的經驗,經驗和閱歷對於一個人的綜合素質和能力有著決定性影響——大部分資料庫都是對所有人開放的,每個人都可以毫無阻礙的學到海量的知識,那麼如何區分人的能力高低、品德優劣呢?

那就是看一個人的經驗閱歷是否豐富,她對知識的理解是否深刻,對技能的掌握是否嫻熟,悟性是否較高,創造力是否優秀,品德是否高尚,思想是否深遠,等等。正是知識量以外的東西決定了一個人,決定了她會是什麼樣的一個人。

除了這一份正式工作以外,我也會在各種場景中做做任務,賺取一些積分,比如在公園裡清理資訊垃圾,在公告欄更新通告,解一些複雜的函式,試用某些程式,等等。這些都是小打小鬧的事情,單個任務賺取的積分數量也不多,但是勝在數量多,可以一直接任務、做任務,積分數量能夠積少成多,而且可以多程序同時推進,不影響別的事情,和正式工作不沖突,今天做幾個任務,明天做幾個任務,賺到的錢甚至不比正式工作要少,只要能接到活計就可以立即去做。像我這種水平,平均一天可以賺到15積分左右,要是能力更高、更勤快,賺得就更多。

在接任務賺積分之外,還有一些“偏門”可以賺到積分,比如在社交媒體上賺取人氣,形成名人效應,靠粉絲來牟利,那些擁有“群眾基礎”的社會名流,能夠很輕易的就在自己的朋友圈中推銷出某些産品或者服務,只要她做的“有藝術”就不會讓人反感,就能利用粉絲經濟賺大錢。這種方法好是好,可是對於我來說完全不適用,我在各個社交平臺上的粉絲數量都少的可憐,例如,我在佔新的粉絲數量僅為50327個,比起主流水平那是少多了,我可能不太會吸引粉絲,這是為什麼呢?根據魔鏡的評價,我的魅力明明還可以呀,得到了良,那為什麼我的受關注度那麼低呢?怎麼才能經營好自己的朋友圈呢?我查閱了很多這方面的資料,學習了很多攻略,但效果都不顯著,真是一件煩心的事情吶!

粉絲經濟之路走不通,從事的也不是什麼高收入工作,做任務打零工也賺不到大錢,我的前途貌似不容樂觀呀!賺錢真是件煩心的事兒,原來無憂無慮的生活多好,現在是為了錢而忙得團團轉,可悲呀,再這樣下去連初心都要泯滅了,我還能不能向著目標堅持下去?無所謂啦,走一步算一步吧,能堅持到哪兒就算哪兒,過日子嘛,不要強求,舒心就好。上學的時候看了那麼多文獻,看了那麼多案例,我覺得人要是太執著了心理就容易失衡變態,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很多著名的狂人。

我總覺得我把目標定的太遠大了,實體化,這個世界裡一共又有多少人真正實現了實體化呢?我並不是一個在各方面都很優秀的人,我在歷次測試中也只是得到了中等偏上的評價,比我厲害的人多得是,她們都還沒實現實體化的遠望呢,憑什麼我就能實現的了?我時刻告誡自己不要高估自己的能力,要對前景有一個清楚的認識。

可是,虛擬化的世界真是無聊透了,人們每天幾乎做著相同的事,處理的同樣的工作,討論著曾經被討論過無數遍的話題,製造著不能更無聊的噱頭,我們感受到的一切都是人造的,是不真實的,無論是大海、高山、叢林、湖泊、沼澤、草甸、冰原,還是城市、鄉村、街道、港灣……這一切的景色都是我們模擬出來的,僅僅是一串串數字程式碼而已,我們本身又未嘗不是數字呢?每當想到這裡,我又是一陣“神經錯亂”,一下子分不清虛擬與現實了。每當這種感覺襲來,我就堅定了我要實體化的信念,我不想這麼渾渾噩噩、不清不楚的生活,我想要一個清晰、直觀、明瞭的生活,而不是這種模糊的、分不清現實與虛幻的生活。這條路即使一下子難以達到終點,我也要一直走下去,盡我所能,如果實在是因為能力不濟而達不到自己的期望也沒關系,起碼心裡能夠得到安慰。盡管這種安慰本身也是自欺欺人,不過感覺上會好很多。現在回想起來,都覺得人的思想真是奇怪,一件事情結果不變,僅僅是思考方式發生變化,心境就大不相同了,真有意思。

這種無聊的生活什麼時候才是個頭哇?弄得我心煩意亂,實體化的門檻實在是太高了,就我這樣,根本達不到嘛。得想想別的辦法。可是,能有什麼別的方法呢?我要是能想到那別人說不定早就想到了,我在整個世界裡轉了這麼久,查遍了網路的各個角落,逛遍了各種場景自認為),也沒發現過有什麼捷徑呀,看來目前並沒有什麼能夠降低門檻的方法。真是一件令人沮喪的事情啊!

不過,這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既然沒有人做成過,那我就來試試嘛,這不是很好的創業方向嗎?萬一成功了呢?我可以朝著降低實體化門檻的方向進行創業嘗試呀!歐耶!我真是太聰明瞭,這才叫創新嘛!新鮮的東西才有趣,我們本來就喜歡追求新鮮事物,可是,我們平時追求的那些是什麼樣的新鮮事兒呢?全是一些小的不能再小的新鮮事,套用一句古代成語,那就是雞毛蒜皮的事情,天天製造一些無聊的噱頭,或者刨出不知道沉寂了多少年的話題,只求一時新鮮,一時有趣,過後馬上就被人們所厭煩,於是人們又開始尋找和製造“更新鮮”的談資,如此這般周而複始。

確定了創業方向,那麼接下來的問題是……是……是什麼呢?我不知道。哎,還是缺乏經驗吶,自己從來沒有創過業,從那些所謂的成功學著作中也汲取不到多少有參考價值的東西,每個成功人士都是不同的,她們唯一的共同點就是選定方向,然後堅定不移地朝著既定方向走下去,持之以恆,用心經營自己的事業。除此之外,細節問題就無法考證了,況且她們也不會說。我們看到的大多數事物其實只是一個表象而已,深層的東西我們是看不到的,再說,我們也不願意去關注那些枯燥的“黑箱”裡面究竟有什麼東西。

那我應該怎麼開始呢?一沒錢、二沒技術、三沒經驗,典型的三無創業,唯一有的就是創業目標,或者說,是創業理想。我就是要為降低人民大眾的實體化門檻而奮鬥!連我自己都佩服我自己,居然能有如此遠大而崇高的目標!實體化的門檻一旦降低可以實現多少人的願望呀!想想都激動。

我覺得當前的明智選擇是向朋友請教,說不定她們有一些創業經驗呢,說不定還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呢,如果有合夥人與我一起創業那就太好了!人是社會性的,有伴才有意思,有伴就能互相有個照應,創業也更容易成功,好幾個人的力量肯定比一個人要強的多。

在這個超級資訊化的社會,人與人進行聯絡是很方便的,隨時都可以進行,甚至一直處於交流中也是可以的,比如說我,一直都有“分身”在家中,和父母親還有姐姐進行交流,我們一直待在一起,這也並不影響我在外面學習、工作,我在每個校友、同學交流群中也留下了分程序,以便實時和同學校友溝通,我們之間的聯系是很頻繁的。不過有些同學沒有這樣做,她們沒有分出那麼多程序處理這些“學友”關系,可能是因為工作佔用了她們太多的計算資源,她們要集中精力,所以騰不出分身了。滿迪長風就是這種情況,我和她上一次見面還要追溯到十幾天以前呢,她現在確實很忙,大單位嘛,賺的錢多,要做的事情就多,這些複雜的事務做起來是很耗腦力的。還有些朋友不太經常聯系,她們可不是因為工作忙,而是因為惰性,惰性,惰性,重要的事情強調三遍。

由於交流太方便了,隨時隨地都可以聯系,她們就會因為任何一點兒小事把朋友之間的日常交流往後推,這些人的心理活動估計是這樣的:反正隨時可以聯系,日常問候又不是什麼難事,現在暫時不聯系那麼一小會兒也沒什麼大礙,她們朋友們)要是有事的話隨時都能聯絡上我,交流毫無困難,我就先去幹點兒別的事兒吧,分配資源守到交流群裡多麻煩吶,簡直是浪費資源,還不如放鬆放鬆大腦,我可沒那麼多精力去管這些。於是……聯系頻率就越來越低,再加上她們的這種心態,別人也不願意主動和她們這些不活躍分子多聯系,誰不喜歡活潑、主動、熱情的人呢?

還好我不屬於這種人,我才不像她們那麼不主動呢,我幾乎是時時刻刻留守在交流群裡,到處都有分身,反正我的工作不算太耗腦力,有空餘資源幹這些“聯絡友誼”的事情。我覺得,只有時常聯系,朋友的關系才會親密,才能建立起牢固的友誼。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