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量衡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用於計量物體長短、容積、輕重的物體的統稱。度量衡的發展大約始於原始社會末期。因地域和國情不同計量統計方式不同。
在這個世界上,自然也有一套度量衡的標準。比如說長度單位,有寸、咫、尺、丈、尋、常、仞等;容量的單位,有升、鬥、斛、豆、區、釜、鍾以及溢、掬等;重量單位,有來,銖、兩、斤、鈞、石等等。
其中尺是長度的基本單位,一尺的長度與一手的長相近,容易識別。也正是因為如此,才會造成不少偏差,因為人有高矮不同,手臂也有長短分別,那麼一尺的標準自然就會有少許偏差。
而這個年代的工匠,大部分還是依靠自己的經驗和手感來做標準,並沒有使用正規的測量工具。這樣一來,出現今天兩方工匠不同,建造出來的爐窯就會有偏差,導致出現無法合圍的事情,也就不足為奇。
蘇子恆現在考慮的是,要制定出一套統一的計量標準單位。
前世地球上,有國際單位制的基本單位,如長度的單位名稱是米;質量的單位名稱是千克;時間的單位名稱是秒;電流的單位名稱是安培;熱力學溫度的單位是開爾文;物質的量單位是摩爾;發光強度單位是坎德拉。
除了基本單位之外,還有輔助單位;具有專門名稱的匯出單位。此外,還有一些國家按照自己國家標準選定的非國際單位制單位,等等。
以上諸多單位對蘇子恆眼下來說,許多都還用不上,制定出來意義不大,他最急需統一的還是度量衡單位。
進入基地空間後,他翻閱了許多百科全書,找了很多資料,再結合他自己購買的許多工具,他決定還是採取兩套可以互換的標準單位。
其中運用在工匠設計和生產中的標準單位,還是採用前世地球上的國際單位制標準,採用十進位制進位系統。
其中長度標準單位為米,具體換算規則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為了方便和現有標準方便互相轉換,設定換算標準規則1裡=15引=500米,1引=10丈,1丈=10尺,1尺=10寸=1/3米。
面積標準單位為平方米,具體換算規則1平方米=10000平方厘米=1000000平方毫米,1公頃=10000平方米=15畝,1平方公里=100公頃,換算成畝的話,1畝=666.67平方米=10分,1頃=100畝。
體積和容積的標準單位為立方米,具體換算規則1立方米=1000升=1000立方厘米,1石=10鬥=100升,1升=10合=100勺=1000撮。
質量標準單位為千克,具體換算規則1千克=1公斤=2斤=1000克,1噸=1000千克,1擔=100斤=50千克,1斤=10兩(這個世界現有使用標準為16兩)=500克,1兩=10錢=100分=1000厘。
以上是最常用的度量衡標準單位換算規則,比這個更大的單位,或更小的單位,對目前使用來說意義不大。
制定好了換算規則,還需要拿出來標準單位的參照物,否則光知道換算標準,沒有參照物的話,也無法具體執行。
具體參照物蘇子恆基地空間倉庫內則有很多,前世在地球上教書時,他就買過許多教學工具,比如說遊標卡尺,刻度尺,捲尺,螺旋測微器等;電子稱、杆稱、磅稱、案稱、臺稱、物理天平、托盤天平、公斤稱;量筒、量杯等等。
……
……
蘇子恆花費了整整一個上午的時間,才將度量衡的標準制定出來,並且各自準備一份參照物。
為了防止參照物工具使用次數過多,出現損壞情況,他還特意請潘多拉將整套工具全部掃描一份,將資料儲存在基地智腦中,當有需要時,隨時可以用3D印表機列印出一份工具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