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醒過來的齊磊,火力全開。
老秦從小趙那裡,得知了他的全部思路。
最後也只能感嘆:
這小子越來越妖了,這根本就不是一個人能規劃得出來的佈局。
怎麼說呢?拉攏M和古歌,看似高光,可其實只是開胃菜,髒到家的其實還在後面呢!
而且,那不僅僅是髒的問題,而是他幾乎利用了所有可以利用的因素,將一些毫不相干的碎片都拼湊了起來,最後結成一張無邊大網。
這麼說吧,很多事件和因素和當下根本就八杆子也打不著,任誰也不會想到可以成為致勝的關鍵。
老秦心說,這小子好像又變強了!
在搞定BM和古歌之後,下一個登場的是ARM。而且,沃倫並不是像那兩家一樣,只是和齊磊通了氣,開始伺機而動。
沃倫直接出手了,而且是讓鮑爾森怎麼也想不通的局面。
這裡不得不提一提,齊磊之前的一個誤區。
他畢竟不是搞技術出身的,所以天然的認為,依當下的科研水平,很難在智慧手機技術上有所突破。
他對科研的認識就出了問題,以為搞科研究,那就是天才的科學家突然靈光一閃,想出一個天才的發明,然後就有了技術突破。。
其實這是一個外行的認知,可以說是對也不對。
對的是,單就智慧手機所需要的技術來說,有些難題在這個年代確實難以解決,亦攻關困難。
但不對的是,科研並不是天才的想法誕生天才的發明。
更多的時候,其實是需要一位頂級學者的絕對耐心。因為面對未知,他們最高效的方法就是把每一種可能都試一遍,然後從無數次失敗之中找到對的答案。
這就好比,愛迪生髮明電燈是一樣的,他在二千多次失敗之中,找到了成功。
大多數科研工作者就是重複著這個過程,不斷的試錯,再試錯!
可問題來了,有些東西,對於一個穿越者來說,那就是一層窗戶紙啊!
你讓齊磊回到愛迪生時代,他一句話就能把老愛同學經歷的那些失敗省略掉。
只要告訴他一個後世的常識性知識:“可以試試惰性氣體加鎢絲!”
同樣的道理,在這個年代同樣適用。
而齊磊也是在海南那幾天,和南老、拜倫等技術人員設計智慧的初步架構的時候,才明白的這一點。
起因是齊磊無意中的一句話,卻是讓拜倫的氮化鎵研究起碼節省了三到五年。
齊磊當時說了句,“這玩意別的用處咱沒開發出來,用它做充電頭襯墊,應該沒問題吧?”
一句話就把拜倫弄不會了。
因為,氮化鎵這種新興的高科技材料,別看被搬上科學雜誌已經十幾年了。
可是,材料學的研究,其實也是一個不斷試錯的過程。
當一個新材料問世,那麼接下來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研究人員要做的就是,就是不停的用各種實驗方法,把它的基礎效能和應用效能全部找出來。
然後再進行下一步,針對某種應用效能進行第二輪的試錯,這就是大海里撈針。
可是對齊磊來說,這僅僅只是透過日常的科普,就能得到的一點碎片化的資訊。
齊磊恰恰就知道,後世的快充充電頭,都是用了氮化鎵做為襯墊兒。(他甚至連襯墊是什麼都不知道,只知道有這麼一個名詞。
而恰恰就是這麼一個資訊,等於是讓拜倫開卷考試了,直接知道正確答案,省去了大把試錯的時間。
拜倫本來就料想氮化鎵在充電效能上會有所作為。只不過,他還沒想到襯墊。
“哦,該死的齊!!也許你蒙對了!”
齊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