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再看次那條折線,也似乎都有了一些感悟,是啊,那好像就是人生!
而且,大家似乎也明白了其中一道數學式子的含義:【(21)+(21)+(21)+(21)......+(21)】
這就是人生啊!
而齊磊的聲音也適時響起,“仔細想想,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是這條折線。”
“你學了新聞,就看透了新聞的本質。”
“你選擇了北廣,那浙傳就一無是處。”
“你喜歡一個演員的演技,有關於其他演員的新聞,你會去比較。”
“你認為宋朝太過軟弱,那它就是一無是處的,是不喜歡的。”
“你喜歡明朝的硬朗,就一定要為它的不足尋找各位理由。”
“你喜歡《流年》,那其它都市就看不下去了。”
“你沒見過、聽過的一些橋段,那它就一定是不合理的。”
“在你的人生裡,資訊一定要有一個判斷,現實一定要有對錯。”
“這被成為年輕人的率真,成年人的判斷力。”
“每當看到一個你認可的真理,都不由發出一聲感嘆:‘原來是這樣!!!’”
“你的人生,是單執行緒的,乾脆利落,一往無前。”
講臺下的學生們、聽課的老師們,開始還覺得很有道理,可是等齊磊說到後面,怎麼感覺…小齊老師的語氣不太對呢?
有同學壯著膽子,“老師,是不是這樣是不對的?”
齊磊笑了,“它看上去是對的啊!人生的十字路口,我們總要做出選擇,然後走下去。不是嗎?”
大家點了點頭,確實是這個道理。
那為什麼你是那種語氣?
齊磊卻道,“選擇,沒有錯!繼續走下去,也是對的!但是,錯就錯在,你把錯誤答案都都放棄了,堵死了。”
只見齊磊把那條折線上,畫叉號的分支都圈了起來,“問題就出在這兒!”
眾人,“????”似乎抓住了什麼,但又不清晰。
齊磊卻在剛剛講科學的那段板書中,把“證偽”、“錯誤答案對科學的貢獻”、“保留錯誤答案”都圈了起來。
“科學是可以被證偽的,科學是保留對錯誤答案的尊重的。”
齊磊在黑板空白處重新畫了一幅圖,“第二幅圖,依舊是剛剛的問題。”
“我們的人生,再次從一個起點開始。”
第一條線段出現。
“不出意外,我們會遇到第一次選擇。”
線段變成了“丫”字形,但是這次,齊磊沒有在錯誤方向上畫叉。
“我們把【原來是這樣的】變成【原來可以這樣】。”
“當然,我們依舊認準其中一個方向是正確的,另一個方向是錯的。但是,我們試著保留錯誤答案,並允許它繼續發展延伸。”
這次,“丫”字形的兩個分支都向前延伸,然後不出意外地遇到的下一個節點。
兩個分支變成了四個,然後4變8,8變16,16變32……無窮無盡。
眨眼間,黑板上的第二幅圖已經“開枝散葉”,有如大樹般鋪開了。
齊磊又把從原點到末端的其中一條折線加粗加重,“這是我們的人生,和第一幅圖沒有任何不同,我們依舊選擇自認為正確的方向前進。但是!”